猛操美女下面在线免费网站,亚州春色,亚洲特级黄色免费网站,色草视频,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一级片网址在线看,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青島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

青島大學考研/保研免費資源:

青島大學考研/保研免費資源:

青島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專業(yè)

青島大學學姐
為你答疑,送資源

【21/22考研群,請加入】

青島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shù)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yè)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文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青島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yè)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青島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青島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青島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
中國古典文獻學
2016-10-21 14:43   審核人:
 
 
 
 
中國古典文獻學設立于2017年。青島大學一直有著重視文獻整理研究的傳統(tǒng),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古籍文獻”的廣泛應用以及古籍整理事業(yè)的興盛,青島大學出現(xiàn)了一批以文學院教師為代表的致力于古籍整理和文獻研究的專門人才,研究成果顯著,特色鮮明。本研究方向現(xiàn)有專任教師11人,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其中有博士學位9人,在讀博士1人,年齡多在30—50歲之間,年富力強。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教育部、省市社科項目近20項,發(fā)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11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2部。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本方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典籍與文化研究。本方向重視經典文獻整理、注釋與研究,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項目《讀書雜志》《道德真經口義》《太上感應篇》等18部子書整理研究工作,省社科重點項《讀書雜志》校箋(2017)、一般項目《中日韓三國藏<帝范>匯注匯評》(2018)《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小學課程和教材體系研究》(2016)《打開“家文化”建設之門——家庭檔案管理一本通》(2016)《羅西亞國史點?!罚?017)等,青島市社科項目“鄭玄《駁五經異義》輯佚書”“鄭玄《尚書》類輯佚書”“鄭玄《論語注》輯佚書整理”等。參加國務院僑辦項目《四書五經選譯》,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老子道德經釋解》《朱子經典詮釋思想研究》等著作,主編有《音注全譯四書》《老子新學》《易經新學》《國學啟蒙經典》系列國學教材及《老子》《左傳》《論語》《孟子》等節(jié)選注譯本。
 
語言學文獻研究。本方向以雅學文獻和出土文獻整理研究為重點,同時兼顧其他語言文獻研究。在雅學文獻研究方面,先后出版了《中國雅學史》《雅學文獻學研究》兩部學術專著,發(fā)表了《兩漢文獻征引<爾雅>考論》《<楚辭章句補注>引<爾雅>考論》《鄭玄箋注引〈爾雅〉初探》《明贛州府刻〈埤雅〉版本述略》等雅學論文近30篇,不僅填補了雅學史、雅學文獻研究領域的空白,而且在國內產生較大的影響,其中《雅學文獻學研究》一書也是語言文獻研究領域首部文獻學著作。研究項目有《歷代雅學著述考》《雅學文獻學》《〈五經正義〉引〈爾雅〉研究》《〈爾雅義疏〉注析》等。在出土文獻研究方面,發(fā)表《上博館藏楚竹書(四)釋字二則》《竹書〈周易〉彩色符號初探》《竹書周易選釋》等論文十余篇,主持參加項目有《〈戰(zhàn)國文字聲系〉訂補》、《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疑難字綜合研究》《基于秦漢簡帛書語料庫的秦漢文字系統(tǒng)描寫》等。
 
文學文獻研究。本方向研究范圍較廣,成果較多。發(fā)表有《樂府歌詩<相逢行>東晉南朝演變考》《〈離騷〉題名本義考》《唐集唐注考》《宋敏求編校整理唐人別集考論》《葛兆光<唐詩選注>注釋商兌舉隅》《試論四庫總目唐集提要的寫法及其創(chuàng)獲》《四庫總目唐集提要漫談》《以杜證杜:<杜詩詳注>讀法例說》《杜詩仇注表微》《仇注杜詩的乾嘉背景及其箋詩理念》《唐人別集的文本旅行——從文獻文化史研究的角度切入》等論文20余篇,出版《四庫總目唐集提要會證平議》等著作。地方文化是全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文化的微縮,以小見大,微觀考量,是新世紀文學、文化研究的主流之一。本方向在文學與地方文化研究方面較有特色,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有《周至元詩集校注》《即墨藍氏家族文化研究》《青島歷代著述考》《嶗山文化名人考略》等著作。
 
本方向必修課程有《文獻學》(六個學科公共必修課)、《經學概論》、《古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三門課與漢語言文字學合上)、《文學文獻學》、《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研究》。選修課程有《唐詩文獻學研究》《宋詞文獻學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研究》《簡帛文獻研究》《數(shù)據(jù)庫與文獻研究》《檔案管理學》《敦煌文獻研究》等,必修課除外,也可以選修其他五個學科的選修課程。
 
 
 
竇秀艷,蒙古族,吉林通榆人。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2014-2016入選青島大學“四二一”人才工程第三層次。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韓國慶尚大學講學,曾獲得青島大學教育先鋒、青島大學十佳優(yōu)秀共產黨員、最美教師、優(yōu)秀教師、青島市三八婦女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
 
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訓詁學、雅學、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中國圖書評論》《孔子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辭書研究》等學術刊物發(fā)表文章四十余篇;出版《中國雅學史》(齊魯書社2004)、《雅學文獻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15)《青島歷代著述考》(中國社會科學2010)、《嶗山文化名人考略》(人民出版社2015)等學術專著5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項目(《讀書雜志》等子書整理)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爾雅》異文通考)、山東省社科重點項目、一般項3項,山東省高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1項,其他廳市項目若干;曾獲山東省社科獎三等獎、華東古籍圖書獎二等獎及青島市社科獎多項。
 
 
 
 房振三,男 ,1974 年生,安徽省樅陽縣人。2006年畢業(yè)于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至今在青島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任教;講授《古代漢語》、《音韻學》等10余門本科生課程和《古文字專題研究》、《訓詁學研究》、《詩經語言文字綜合研究》等多門研究生課程,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古代漢語、語言學等方面研究,現(xiàn)為青島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語言教研室主任、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學科教學&middot;語文)研究生導師、中國文字學會會員、中國古文字學會會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員、青島市語言學會副秘書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以及青島大學師范學院青年科研基金項目、青島大學2010年度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各1項;參與編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中國漢字學教程》;發(fā)表學術論文12篇。2010年獲青島大學“第四屆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二等獎、 “2010年青島大學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2011年獲青島大學“教育先鋒”、青島市“工人先鋒”榮譽稱號。
 
 
蓋翠杰,山東青島人,文學博士,青島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多年來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等學科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教授《國外中小學漢語教育》、《中華文化傳播》、《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研究》等研究生課程。近年來在《文學評論》、《理論學刊》、《民俗研究》、《光明日報》、《近代史研究》等CSSCI來源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曾參與編寫《池塘春草》、《古代雜傳研究》等著作;曾參與多個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目前主持并參與多個省市級社科規(guī)劃項目。
 
 
 
張軼西,山東單縣人,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青島市委講師團專家講師,青島市國學學會副會長。
 
1993年8月至今,在青島大學任教,2003年底至今,成功策劃并主持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系列活動,半島都市報等媒體先后做了報道;2004年獲青大師院“十佳青年教學能手”稱號;2006年發(fā)起組建青島市國學學會,擔任副會長,開展國學公益講座數(shù)百場。
 
主持山東省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2項:1.《道德真經口義》整理;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小學課程和教材體系研究。先后發(fā)表《傳統(tǒng)的回歸》《生態(tài)經濟與人文教育的良性互動與雙贏》《<黃帝內經>的哲學基礎及其生態(tài)觀解讀》《走出弟子規(guī)的迷霧》《讀經的困境與出路》《理性思考國學復興》和《提升青島文化軟實力要發(fā)揮國學魅力》等論文,2016年在《少兒國學》(北京)發(fā)表專訪文章《家國天下》,系《老子新學》與《易經新學》副主編;參與編寫經典文獻《國學啟蒙經典》、《國學啟蒙金典》等系列教材,青島出版社已出版。2007年底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講學,主講《國學文化》。
漢語言文字學
2016-10-21 14:41   審核人:
代碼:050103    學位類型:學術型學位    授權級別:碩士
 
青島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創(chuàng)建于上世紀70年代,著名語言學家黃伯榮、李行杰教授為本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學科現(xiàn)已具規(guī)模,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講師5人,其中有博士學位者9人。近五年來,本學科承擔教育部重大項目1項,主持教育部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位)1項,獲得省級科研項目4項,市廳級項目8項。發(fā)表核心期刊論文數(shù)十篇,出版專著1部。獲得省級優(yōu)秀成果獎2項、市廳級優(yōu)秀成果獎數(shù)項。
 
本專業(yè)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并形成如下三個研究方向。
 
漢語語法修辭研究。本方向特色有三。一是重視方言語法研究。由黃伯榮教授帶領我們漢語研究室撰寫的《漢語方言語法類編》等著作產生巨大反響,為當今學界廣泛引用。二是語法研究打通古今。戚曉杰教授《明清山東方言背景白話文獻特殊句式研究》(專著)等論著,研究近代漢語句式,找尋明清山東方言句式特征,由此梳理現(xiàn)代漢語紛爭問題,視角新穎、獨到,引起學界關注。三是重視語法修辭結合研究。戚曉杰、史冠新教授等在進行漢語語法研究時,常常從修辭角度揭示語法成因,問題闡釋深刻、獨到。很多研究論文發(fā)表于《中國語文》《漢語學報》等專業(yè)核心期刊,多篇論文為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漢語史研究。本方向注重文字學與書法學研究。朱葆華教授《原本玉篇文字研究》一書在學界產生廣泛影響;其《圖示漢字書體演變史》、《中國文字發(fā)展史.秦漢文字卷》均已出版,朱葆華教授在漢字書體研究方面處于學界領先地位。本方向重視音韻學研究。于建松副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等韻學研究,所撰寫論文《現(xiàn)見切韻詩及相關問題》為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本方向特色主要體現(xiàn)于在中外語言對比研究中,突顯現(xiàn)代漢語特點的挖掘。由史冠新教授主編的《感受中國》一書,體現(xiàn)出編寫者長期對外漢語教學經驗與漢語特性的獨到認知,多次再版,深受歡迎。諸多對外漢語科研論文發(fā)表于《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等語言學核心期刊。
 
   戚曉杰,女,山東威海人,1960年出生。研究生學歷,文學博士學位。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一直從事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現(xiàn)為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學科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語法修辭。已在《世界漢語教學》《漢語學報》《語言科學》《語言文字應用》《古漢語研究》《漢語學習》《語文建設通訊》(香港)《澳門語言學刊》等國內外有影響的語言學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多篇論文為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出版著作數(shù)部,多次獲得青島市、山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
 
史冠新,男,1963年出生。漢語言文字學方向博士,青島大學漢語言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對外漢語教學和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主要科研成果:  1986  臨淄話單音形容詞的重疊用法,  中國語文;   1989  語氣詞“吧”  ,中國語文;  1996  漢語方言語法類編;  2001  方言語法調查手冊;  2006  普方古視角下的臨淄方言語氣詞研究(山東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  2006  普方古視角下的“了  1  ”“了  2  ”“了  3  ”研究;對外漢語句式教學研究;感受中國;  2008  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界說。專著多項,獲獎眾多。
 
朱葆華,男,1963年出生,山東昌邑人。博士研究生學歷,文學博士學位。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和書法,現(xiàn)為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文字學方向和漢字與書法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出版著作多部,論文30多篇。尤其在漢字書體演變史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肯定。
 
周翠英,女,199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1997年至今在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和文學院任教,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理論、語言與文化、漢語國際教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F(xiàn)為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和師范學院語文教育專業(yè)碩士生導師,青島市語言學學會理事。曾任青島大學--韓國世翰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主持及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獲得校級、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發(fā)表論文20多篇。
 
于建松,男,1968年出生,山東即墨人。2003年6月于山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獲碩士學位;2007年6月于蘇州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獲博士學位。在各類刊物雜志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承擔各類社科項目,獲的省級市級多項獎勵。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史。
文藝學
2016-10-21 14:37   審核人:
代碼:050101    學位類型:學術型學位    授權級別:碩士
 
文藝學是青島大學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20世紀80年代至今,經過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現(xiàn)在正成為山東省有廣泛影響力的人文學科。雄厚的科研實力、豐富的學術資源、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為文藝學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隨著青島大學人文學科的不斷繁榮,文學院結構格局的重新設置,青島大學文藝學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特別是在資源整合、方向設置、學科貫通和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突破,其優(yōu)勢地位和強勢特色更為顯著。文藝學,有一個結構合理、富有朝氣、實力雄厚的學術隊伍,現(xiàn)有教師及專業(yè)研究人員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講師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博士12人,在讀博士1人。教學與科研碩果累累,成就突出。近年來,原學科帶頭人徐宏力副校長先后承擔國家社科項目2項;現(xiàn)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周遠斌教授主持或獨立承擔國家社科項目、省部級項目6項,廳級項目4項,獲省社科獎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省高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兩項、二、三等獎各一項,省文化藝術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兩項;其他研究人員承擔省、部、市、校及橫向科研項目20余項,獲得省部市級科研成果獎20余項,教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項。發(fā)表論文近二百篇,出版學術專著二十余部。學科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正朝著更高更強的方向發(fā)展?,F(xiàn)設有中國文學批評史、西方文論、文藝美學與審美文化三個方向,在這三個方向上形成了比較突出的學術特色和優(yōu)勢。
 
中國文學批評史方向:研究中國古代、現(xiàn)當代的文學批評現(xiàn)象、文學批評發(fā)展演變史及建構的文學理論,代表性成果有《錢基博的文學史建構理論及其實踐》、《宋前散文“文言”的發(fā)展演變》、《關于〈春秋〉敘事的幾個問題》、《古代詩學情感觀的邏輯演進》、《〈淮南子〉中的情感論》、《文學是心學——劉煕載文論擷英兼評現(xiàn)當代文學之失》、《中充實則發(fā)為文者輝光——歐陽修的“文言”觀及其當代意義》、《明代詩學的詩性化》、《現(xiàn)代參照與審美共識:文學史構建的時空意識》、《理論文本轉型與文論核心概念的意涵遷移--關于當代文學理論演變方式的反思》等學術論文及《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滄浪詩話研究》《“琵琶記”的場上演變研究》、《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等學術專著。
 
西方文論方向:研究西方文學批評發(fā)展演變史及建構的文學理論,代表性成果有《對馬克思美學勞動范疇的新審視》、《馬克思主義與中西方藍領文化》、《反全球化與詹姆遜的左翼美學》、《自然與自我:一個美學母題的解讀》、《審美解放的隱喻:浮士德精神--論馬爾庫塞批判理論的歸宿》、《美學與政治的特殊融合--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語境解析》、《政治視角與闡釋策略-現(xiàn)實主義理論敘述模式解析》、《行走于政治與美學之間--馬克思主義文論語境干涉問題探討》、《技術&middot;藝術&middot;政治--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的理論主題解構》、《"主義"之爭與問題之辯--193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論爭的理論反思》等學術論文及《走向現(xiàn)實的美學——巴黎手稿美學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基本問題研究》等學術專著。
 
文藝美學與審美文化方向:研究審美化了的文學藝術及相關文化生活,研究審美實踐的本質、特征、規(guī)律,研究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研究審美文化的價值、功能等,代表性成果有《批判理論的選擇:從社會批判到審美批判》、《談小說中性與情的平衡   敘事文本中異性人物的審美品格》、《語境與釋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語義轉換問題探析》、《美學的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的美學--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的語境比較》、《李澤厚與詹姆遜: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個案比較》、《論域選擇與對話交往--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當代美學的影響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審美現(xiàn)代性的話語指涉探析》、《有關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思維方式的思考》等學術論文及《服裝美學教程》、《模糊文藝學論要》、《美學與電子文化》、《徐復觀文藝美學思想研究》等學術專著。
 
以上成果在研究角度、方法和觀點上均有所創(chuàng)新與突破,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這說明本學科在中國文學批評、西方文學批評和文藝美學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
 
 
 
周遠斌,1969年11月出生,文學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及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十余年間,在《文學評論》(3篇)、《光明日報》(6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篇)、《文史哲》、《齊魯學刊》、《云夢學刊》、《杜甫研究學刊》、《陰山學刊》、《山西師范大學學報》、《山東師范大學學報》、《沈陽師范大學學報》、《延邊大學學報》、《聊城大學學報》、《理論研究》、《蒲松齡研究》、《北方論叢》、《南都學壇》、《重慶社會科學》、《上海文學》、《文論報》、《作家報》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七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近四十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3篇)、《人大復印資料》(多篇)等全文轉載或觀點摘要;出版《論語校釋辨正》、《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等專著十一部;主持或獨立承擔國家社科項目、省部級項目六項,廳級項目兩項;獲省社科獎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省高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兩項、二、三等獎各一項,省文化藝術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兩項。
 
楊寶春,男,1965年生,文學博士,博士后,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師范學院中文系副主任。主要擔任研究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元明清戲劇專題、中國戲劇史專題、審美體驗文化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出版《琵琶記的場上演變》等著作,發(fā)表論文30余篇,主持、參與了省、部級等多項課題研究,獲得第五屆王國維戲曲論文一等獎等多項獎勵。研究領域:中國古代文論、中國戲劇史論、文化生態(tài)學等。
 
趙偉,男,1993年-1997年在山東師范大學讀本科,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7年-2000年,在南開大學讀碩士研究生。2000年-2001年,在天津社會科學編輯部工作。2001年-2004年,在南開大學文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7月至今,在青島大學文學院工作,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宗教與文學、明代文學、宗教與中國思想史??蒲蟹矫妫殉霭妗读终锥髋c<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研究》、《心海禪舟-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陸九淵門人》等4部專著。在《文學遺產》、《南開學報》、《宗教學研究》、《魯迅研究月刊》、《天津社會科學》、臺灣《普門學報》等重要刊物上發(fā)表《詩法禪機,悟同而道別—謝臻與佛教》等論文20余篇。2014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佛教與明代文學研究”,2008年主持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明代心學、禪學與文學思想研究”,2013年主持青島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嶗山宗教研究”,2009年主持山東省教育廳項目“林兆恩與《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研究”;2010年承擔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中印佛教文學比較研究”(第二位),2010年參加撰寫教育部重點項目《魏晉南北朝大文學史》。獲獎方面,《陸九淵門人》2010年獲青島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詩法禪機,悟同而道別”—謝榛與佛教》2011年分獲青島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山東省教育廳人文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2012年獲山東省社科三等獎,《林兆恩與<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研究》2013年獲青島市社科二等獎,《心海禪舟—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2013年獲得山東省社科三等獎。教學方面承擔“道教與中國文學研究”碩士研究生課程。
 
張偉, 女,1961年12月生,1999年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青島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近年來致力于文藝理論研究,中西藍領文化研究以及視像時代的美學研究,承擔國家教育部項目。研究方向:西方美學與當代文化,主要科研成果:專著《走向現(xiàn)實的美學——巴黎手稿美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項目《馬克思主義與中西藍領文化》,項目來源國家教育部2005 12-2008 12(05JA720013),論文(1) “對馬克思美學勞動范疇的新審視”《山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2年3期 人大復印資料《美學》 2002年10期全文轉載(2) “馬克思主義與中西方藍領文化”《東方論壇》2002年5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 2003年4期 全文轉載(3) “反全球化與詹姆遜的左翼美學”《學習與探索》2004年6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5年2期全文轉載(4)“社會轉型與中國的藍領文學”《學?!?008年5期。
 
孫盛濤,1966年生,山東牟平人,文學博士,2006年晉升教授。任中國中外文論學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青島市第六屆兼職督學。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美學與美育等學科領域的研究與教學。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被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有關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譯文被《最新西方文論選》收錄或由《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出版專著《政治與美學的變奏——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基本問題研究》,參編《美育學》《美學概論》等教材4部。獲青島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二等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等科研獎項。獲青島大學優(yōu)秀教師、師德標兵、全國教育碩士優(yōu)秀教學管理工作者榮譽稱號。
 
徐良,男,1963年生,1985年—1988年在上海復旦大學攻讀美學專業(yè)碩士學位?,F(xiàn)為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青島發(fā)展研究中心區(qū)域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長期從事美學教學和科研工作,歷年來在《美學》、《藝術界》、《人文雜志》、《社會科學輯刊》等國內各類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20多項學術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等重要文獻二次轉載,十多次獲省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重要著作有《20世紀西方美學精神》,合著《文藝學與美學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進》、《企業(yè)美學綱要》等。重要研究課題有《西方美學的后現(xiàn)代轉折》、《荒誕派戲劇的美學精神》,近年來轉入中國古典美學研究,主要課題有《中國哲學美學》、《中國美學與現(xiàn)代文化》等。主要開設課程有“美學原理”、“中國古典美學”等。
 
 
 
趙建章,1969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學歷,文學博士學位,副教授,研究方向和主要內容:中國古代文論??蒲谐晒骸锻鯂S的美的本質觀》,煙臺大學學報;《論方苞的義法說》,常德師范學院學報;《以文論詩――方東樹詩學的理論特征》,中文學刊;《劉大櫆古文理論的詩論化》,中文自學指導;《古代文論教學芻議》,載《新型綜合性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改革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從詩品鮑照條看鐘嶸的審美理想》,載《文藝學與美學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進》,《姚鼐以妙悟論文》,文學前沿《后期桐城派的文道觀》,時代文學;《古詩名家誦讀本杜甫》,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王術臻 ,男, 1969年9月出生。2002年8月 — 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文藝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論方向)碩士學位,2006年8月 — 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文藝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論方向)博士學位。長期致力于“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對宋元詩學和《文心雕龍》用功尤深,旁涉《周易》、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出版?zhèn)€人學術專著《滄浪詩話研究》(2010年出版,60萬字),曾在《文學遺產》等核刊發(fā)表論文多篇。目前正從事《文心雕龍》校勘和箋注工作。主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文心雕龍研究”、“宋詩學通論”、“《詩品》導讀”、“《周易》哲學”、“漢字與中國文化”。
 
 
    馬林剛,男,1980年1月出生。2005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10年考入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師從著名哲學家、文化史專家、儒學泰斗龐樸先生,專注于儒學思想史研究,獲得歷史學博士;2016年進入蘇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現(xiàn)代新儒家美學思想研究。長期致力于儒家美學思想研究,尤其關注現(xiàn)代新儒家美學思想的比較研究,崇尚原典分析,注重從思想史角度研究文藝美學思想。近年來,在《甘肅社會科學》《中州學刊》《齊魯學刊》等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20篇,獨立出版《道德與藝術的雙重變奏——徐復觀文藝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著作1部,合著《現(xiàn)代新儒家文論點評》《自由與文學闡釋學派》2部;承擔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山東省文化廳重點項目等省部級、市廳級研究項目8項;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1項,山東省高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青島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目前正從事《大學》精要與管理智慧、孔子與《周易》、現(xiàn)代新儒家三大學者(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美學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大學》思想解讀”、“《中庸》之道”、“儒家文化與管理思維”、“現(xiàn)代新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研究力培養(yǎng)與論文撰寫”等課程。
中國古代文學
2016-10-21 14:46   審核人:
代碼:050105    學位類型:學術型學位    授權級別:碩士
 
本學科是“十二五”校級重點學科、省級教學團隊?,F(xiàn)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講師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有博士學位者14人,在讀博士2人,博士后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1人,山東省突貢專家1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本學科方向多年來自覺地在“大文學”理論指導下,開展一系列有規(guī)劃的學術研究工作,在以下三個方面形成了比較突出的學術特色和優(yōu)勢。
 
中國詩歌與詩學研究。重視詩學的發(fā)生學,及詩學與詩歌、歌詩的綜合研究。主持完成國家基金項目《賦比興與中國詩學體系研究》、《魏晉南北朝歌詩研究》、《古代歌詩與時代文明——從詩三百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參與),教育部項目《漢—唐郊廟歌辭研究》、《魏晉南北朝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魏晉南北朝歌詩藝術研究》、《清代高密詩派詩學體系研究》、《魏晉詩歌體式研究》等重要項目,代表性成果有《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中國詩學研究》、《中國詩歌發(fā)生論》、《中國詩歌發(fā)展走向窺探》、《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中國詩學論稿》、《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三百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唐宋元詩詞曲名篇解讀》、《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唐詩宋詞名篇導讀》、《二十世紀以來唐宋詞研究》、《竹林七賢學術檔案》、《清初山左詩歌研究》、《晚明公安派性靈文學思想研究》、《清代高密詩派研究》《盛世變徵:清代詩人趙執(zhí)信研究》、《嶗山詩詞精選評注》、《勞山集校注》(黃公渚詩詞集)等專著,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清華大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
 
中國前期文學(先秦到唐代)的大文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先秦道家詩性精神研究》,教育部項目《中國古典詩歌與神話時代的民族傳統(tǒng)》、《宗教、經學嬗變下的漢末士人活動與文學批評》,教育部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中國早期文化與唐詩研究》及省級重點項目《先秦大文學史》、《兩漢大文學史》等6項。出版過《先秦大文學史》、《兩漢大文學史》、《文化視域中的先秦文學》、《大文學史論》、《道家詩性精神——兼與海德格爾比較》、《老子《道德經》釋解》、《道與道術:莊子的生命美學》、《自然的神韻——道家思想與山水田園詩》、《逍遙游:莊子美學的現(xiàn)代闡釋 》等專著,完成的大型項目《魏晉南北朝大文學史》(180余萬字),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
 
宗教文化與文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佛教與明代文學》、《宗教倫理與上古祭歌形態(tài)研究》、《山東明代文學史》,省級重點項目《先秦道家與海德格爾詩學研究》、《明代中后期心學、禪學與文學思想研究》、《<紅樓夢>與中國詩性精神研究》、《佛教與明清小說研究》、《林兆恩與<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研究》、《元末明初士大夫政治文化與文學研究》等。出版過《道家思想與中國文化》、《道家文化及其藝術精神》、《自然的神韻——道家思想與山水田園詩研究》、《樂舞與儀式——中國上古祭歌形態(tài)研究》、《莊子精粹解讀》、《莊子美學的現(xiàn)代闡釋》、《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心海禪舟-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陸九淵門人》、《元代包公戲評注》、《花魂詩魄女兒心:林黛玉論》、《嶗山道教佛教研究》等專著部。在《文藝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普門學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
 
上述成果曾獲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山東省社科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在研究方法和結論上均有所創(chuàng)新與突破,在中國詩學研究、中國“大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在文學史觀的重新思考、文學與宗教、藝術、文化之相互關聯(lián)與影響研究等方面,有較明顯的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明顯的借鑒意義。
 
 
劉懷榮,男,1992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到青島大學中文系任教?,F(xiàn)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二級崗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國學研究院院長,山東省強化建設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山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魏晉六朝唐代文學、中國詩歌與詩學。是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山東省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漢語言文學教指委委員,中國樂府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中國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青島市古典文學研究會會長。
 
已出版《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魏晉南北朝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唐詩宋詞名篇導讀》等學術著作10余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130余篇。有30余篇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文學理論》等重要文摘刊物轉載。曾獲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2次(一次為第三),山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全國社科普及優(yōu)秀作品獎1次。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項目5項;在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
 
主講“唐詩宋詞專題研究”、“中國早期文化與唐詩研究”等研究生課程。主持完成山東省省級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1項、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1項。獲山東省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1次,首位獲山東省省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各1次。是2004年山東省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山東省漢語言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周瀟,1973年生,山東青州人,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2015年晉升教授。青島大學2014年度青年卓越人才、2015年度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山東地域文學與文化、語文教育等學科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兼任山東省小學語文課程專家、青島市國學會理事。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明代山東文學史》,參著《山東區(qū)域文化通覽•濟南卷》《唐詩宋詞名篇導讀》;在《齊魯學刊》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省部級社科規(guī)劃項目2項。獲“全國教育碩士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
 
宮泉久,男,文學博士,教授。青島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青島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1990年研究生畢業(yè),分配至《軍工報》社工作,2000年轉到青島新聞出版局,曾分別擔任主編、總編助理等職務。2001年調入青島大學工作。發(fā)表新聞作品100余萬字,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獲各類新聞獎20余項。出版《清初山左詩歌研究》、《盛世變徵-清代詩人趙執(zhí)信研究》、《清代高密派詩學研究》、《嶗山詩詞精選評注》、《唐詩宋詞名家名篇導讀》等著作,主編《中國文學讀本》、《大學語文》等教材。獲山東省第二十五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青島市第二十四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青島市第二十六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山東省古代文學研究會2014年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明清文學。
 
王海燕,女,1967年出生,2000年博士畢業(yè)于山東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主攻明清小說。近年來在全國主要報刊發(fā)表科研論文三十余篇,主編、參編教材數(shù)部,出版《花魂詩魄女兒心:林黛玉新論》,《唐詩宋詞名家名篇導讀》等多篇專著;主持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紅樓夢與中國詩性精神》等,參與國家、省、市和校級科研和教學項目多項;獲山東省高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人文社科類二等獎、山東省科普一等獎等多項獎勵。2004年被評為青島大學優(yōu)秀教師。
 
范嘉晨,男,1961年生,吉林人。1992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學歷,文學碩士學位。1992年到青島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任教,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1999-2004年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F(xiàn)為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明清文學方向)。曾榮獲首屆青島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一等獎及青島大學“師德標兵”、“青島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青島大學優(yōu)秀教師”等稱號。主要著述有《元雜劇包公戲評注》、《晚明公安派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國文讀本》及《紅樓夢》和《金瓶梅》等研究論文多篇。其中《元雜劇包公戲評注》獲得第二十二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和山東省高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承擔的主要研究項目有山東省省級精品課程《紅樓夢導讀》、青島大學校級精品課程《金瓶梅導讀》等,并多次獲得山東省省級教學研究成果獎。主要開設的研究生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課《中國小說史專題》和選修課《紅樓夢研究》;現(xiàn)主要從事明清小說研究。研究特點是側重從文化、歷史和哲學等方面對作品文本進行解讀,研究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作品的文化精神、人物性格的沖突以及對人性、人生、個人與社會等問題的探索與思考,同時注重作品現(xiàn)代性的闡發(fā)。社會兼職:中國民主同盟青島市委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瓶梅學會會員,山東省金瓶梅文化委員會副秘書長,青島市古典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王今暉,男,文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xiàn)為山東省古代文學學會理事,大韓中國學會會員,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島大學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魏晉文化與文學、漢魏六朝詩學與詩歌、韓國漢詩等領域的研究。出版學術著作2部,分別為《魏晉五言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青島高等教育史》(合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此外,專著《漢魏六朝文化與文學》擬于201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在《中國文學研究》、《山東社會科學》、《山東師范大學學報》、《東方論壇》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近20篇。主持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2項、教育部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1項,主持山東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1項、青島大學社科項目1項,主持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項目2項。著作《魏晉五言詩研究》,獲2011年山東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青島高等教育史》,獲2009年青島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和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實踐”,獲青島大學研究生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9年)。自2005年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以來,主要為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開設了《漢魏六朝詩歌研究》課程。本人所指導的碩士研究生,目前已有8人畢業(yè),其中有6人的學位論文被評為優(yōu)秀,學位論文的選題主要集中在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和韓國漢詩研究兩個領域。
 
翟景運,男,山東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和國學研究院,文學博士。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高校優(yōu)秀共產黨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的教學科研。出版著作兩部,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承擔國家、省部級、市廳級科研課題四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兩項,市廳級科研獎勵三項。主講本科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漢魏六朝樂府歌詩研究》、《中國古文名篇導讀》、《中國文學經典》等,主講研究生課程《駢文散文專題研究》。
 
陳龍,男,漢族,1976年出生于山西忻州。2009年6月畢業(yè)于西北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近年來一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佛教與文學,先后主講《中國文學史》、《宗教與中古文學》、《學術論文寫作》等課程,已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現(xiàn)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1項,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項,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項目1項,學院專題研究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1項?,F(xiàn)為青島大學校外導師。
 
王春元,男,1972年12月生,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人。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7月參加工作,任青島市委宣傳部理論處副處級調研員,2008年任市網絡辦管理處處長,2012年至今任市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  、市社科規(guī)劃辦主任。市委宣講團成員,長期從事理論、社科和互聯(lián)網管理工作,業(yè)余時間致力于地方歷史文化和互聯(lián)網研究。參加和承擔國家、省、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十余項。組織編寫了《網絡輿情與應對策略》、《網絡管理與法規(guī)解讀》、《互聯(lián)網法律法規(guī)選編》、《社會科學的春天》等書,發(fā)表各類學術文章、研究報告累計60余篇。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2016-10-21 14:48   審核人:
代碼:050106    學位類型:學術型學位    授權級別:碩士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是山東省“12.5”特色重點學科。學科團隊是“12.5”省級教學團隊。經過老一代學者馮光廉、崔西璐等的辛勤開拓,在魯迅和文學史研究上顯示出強勁的勢頭。新世紀以來逐步形成了以姜振昌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老中青優(yōu)勢互補、博士學位獲得者占相當大比重的近20人的學術梯隊,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導2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山東省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2人,科研能量與學術實力迅猛增強。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2002年開始與北京魯迅博物館合作辦學,形成了國內特色鮮明又有實力的聯(lián)合體。特別通過近五年的重點學科和山東省“十二、五”人文社科強化建設基地“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立項建設,學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整體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在國內同學科中處于先進行列。本學科長期形成的三個特色突出、優(yōu)勢明顯的研究方向,近五年在深度與廣度上又有新拓展:
 
魯迅和經典作家研究。魯迅和經典作家共同構成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深層內涵,沒有經典就沒有深度。本學科從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把魯迅和其他經典作家研究作為學科建設的龍頭,20余年長盛不衰、逐步深化:70-80年代主要主持或參與了《魯迅研究資料》、《魯迅年譜》、《魯迅生平自述輯要》、《魯迅生平史料匯編》、《魯迅雜文辭典》、《魯迅手稿全集》等基礎性的研究;80-90年代則主要從事文本細讀和闡釋,出版了《魯迅小說研究》、《魯迅小說理論探微》、《魯迅作品教學新探》等;90年代以來則主要集中在魯迅與中國新文學的關系研究上,以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的長篇論文《<故事新編>與中國新歷史小說》、《<吶喊><彷徨>的敘事革命與中國小說的現(xiàn)代發(fā)生》、《魯迅與左翼文學運動》等為代表。這方面的成果還有《多維視野中的魯迅》、《魯迅與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魯迅與中國新文學的精神》、《魯迅新論》、《魯迅與克爾凱郭爾比較研究》等。對茅盾、周作人、胡適、老舍、郭沫若、曹禺、葉圣陶、王統(tǒng)照、臧克家、張承志等現(xiàn)一批經典作家,本學科也傾注了很大的研究熱情,陸續(xù)出版了《葉圣陶傳》、《王統(tǒng)照論》、《泥土的詩,泥土的歌》、《經典作家與中國新文學》、《經典作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魯迅與中國新文學的精神》、《歷史的廢墟與藝術的王國》、《張承志新論》等學術專著。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文化研究。本方向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本學科新的學術生長點,旨在從媒體文化、宗教文化、域外文化三個板塊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深入研究,開拓新視野,提供新方法,并且試圖探索文學研究與傳播學研究的交叉、融合,為建構新的交叉型、復合型新學科探索可行的途徑。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現(xiàn)代傳媒時代的文學》、《傳媒與現(xiàn)代文學之間》、《中國現(xiàn)代期刊史論》、《東方后現(xiàn)代》、《多元文化語境中的東方現(xiàn)代文學》、《東方文化通論》等學術專著,以及發(fā)表在《文學評論》和《文藝研究》上的《泰戈爾與中國現(xiàn)代詩學》、《網絡文化與審美蛻化》、《論茅盾系列文學期刊》等學術論文。
 
文獻資料與文學史研究。文獻資料與文學史研究一直是本學科的治學基礎。因為文學史研究從來離不開文獻資料,而文獻資料只有放在文學史上才能顯示出其價值和意義,所以本研究方向始終堅持以文獻資料為先導、為實證,以“史”的眼光和理論思考為軸心,二者相輔相成,使這一基礎性研究既豐富又扎實。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魏韶華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概論》、徐鵬緒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獻學研究》和《近代文學史綱》、周海波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論》、佘小杰的《中國現(xiàn)代社會言情小說研究》、賈麗萍的《20世紀末葉的中國小說》、李玉明的《嬗變與建構》、以及《中國新文學發(fā)展史》、《中國當代文學史綱》,《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等。
 
這些成果,先后獲山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4項,二、三等獎12項,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1項、三等3項。
 
 
姜振昌 ,青島大學一層次特聘教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模范教師、山東省高校十佳優(yōu)秀教師、山東省教學名師。兼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山東省社聯(lián)、文聯(lián)委員。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著作《經典作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國現(xiàn)代雜文史論》等6部,編著、參著4部。獨立承擔、主持省部級研究課題6項,其中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魯迅與中國新文學》等2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新華文摘》轉載6篇)。獨立獲得省部級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17次,其中山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3項。 另有兩項成果分別于2006年、2009年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研究方向:一是“魯迅與中國新文學”,旨在系統(tǒng)梳理魯迅與中國新文學的關系及深層內涵;二是中國現(xiàn)代經典作家作品研究。
 
周海波 ,1958年生,青島大學特聘教授,文學博士。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山東省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山東省首屆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文化傳播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研究。近年來,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傳播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參加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理性精神》、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現(xiàn)代傳媒與1920年代文學生態(tài)》等。近年來出版學術著作《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論》、《傳媒時代的文學》等十余部,在《文學評論》等國內權威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先后獲得山東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山東省劉勰文藝評論獎、山東省高校人文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多項。
 
李玉明 ,1961年11月出生,青島大學特聘教授,兼任青島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主講中國現(xiàn)代文學、20世紀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作品研究、魯迅研究、《野草》研究等課程; 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魯迅研究,先后出版學術專著《拷問靈魂》、《嬗變與建構》、《<野草>與魯迅意識特征研究》等3部,主編著作1部,撰寫、參編著作5部;發(fā)表學術論文等各類文章近百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光明日報》等報刊全文轉載、摘要;多部(篇)論著獲山東省、青島市、教育廳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參與2項;主持省部級社科規(guī)劃項目2項;主持、參與省級、校級教學改革和研究課題3項。
 
黃喬生 ,男,1964年1月生。文學碩士。現(xiàn)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研究室主任、《魯迅研究月刊》副主編、研究館員。兼青島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和魯迅研究。著有《周氏三兄弟》、《西方文化及現(xiàn)代中國婦女觀》、《魯迅與胡風》等多部著作和學術論文論文十多篇。
 
姜異新 ,女,1972年生。文學博士。現(xiàn)為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魯迅研究月刊》編輯,兼青島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魯迅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曾獲第41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獎。著有《走讀胡適》、《互為方法的啟蒙與文學》等著作。在《文學評論》、《魯迅研究月刊》等發(fā)表學術論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魯迅、胡適及五四新文化研究。
 
王金勝 ,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青島大學一層次卓越人才。曾獲青島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主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經典作家作品研究。在《文藝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等發(fā)表學術論文7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科學報》等報刊全文轉載、摘要。著有《新時期小說的自我認同》等學術著作多部。主持山東省和青島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各1項,參與國家、教育部和省社科項目3項。獲得山東省高校人文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和青島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就3項。
 
賈麗萍 ,女, 1976年生,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研究,近年來在《天津社會科學》、《江蘇社會科學》、《南京師范大學學報》、《小說評論》等專業(yè)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近二十篇,出版學術專著《20世紀末葉的中國小說》一部、參著多部。獨立承擔山東省教育廳科研課題一項、參與省市研究課題多項。曾獲青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項。
 
佘小杰 ,女,1967年出生,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長期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出版?zhèn)€人專著《中國現(xiàn)代社會言情小說研究》1部、參著著作和教材多部。在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被人大中文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篇。曾獲得青島市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與省級研究生教學成果二等獎各1項。
 
韓琛 ,1973年生,青島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文學與華語電影。曾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文學評論》、《新華文摘》等刊物發(fā)表論文30多篇。主持山東省和教育部社科規(guī)劃項目各1項。獲得山東省藝術科學成果獎、青島市社會科學成果優(yōu)秀獎、山東省教育廳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多項。
 
劉新 ,1968年生,1991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碩士?,F(xiàn)任青島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青島市文聯(lián)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多年從事一線教學和高校管理工作,主要致力于青島文化(文學)和民俗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主持并承擔多項管理性研究項目,參與山東省及青島市文化研究重大項目,出版專著《時尚青島》、主編并撰寫青島旅游文化叢書一套。
 
任銀睦 ,男,1965年生,山東青島人,博士,研究員,現(xiàn)任青島史志辦副主任,兼青島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歷史文化(文學)、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
目前概況:
 
    文學院擁有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漢語言文學),包括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和學科教學(語文)等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本科專業(yè)(漢語言文學)。擁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漢語言文學),1個省級強化特色學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2個省級教學團隊(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團隊、古代文學教學團隊)。建成6門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唐詩宋詞名篇導讀、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紅樓夢導讀、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
 
學院擁有中文系、語文教育系、秘書學系三個教學系,在校本科生115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采用以二級類為平臺、“平臺+方向”的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模式,學生培養(yǎng)質量不斷提升,在校生多次在國家級賽事中獲獎,畢業(yè)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目前,學院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特色專業(yè)、省級重點學科為龍頭,多學科齊頭并進、協(xié)調發(fā)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諧共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逐年提升的良好格局。
 
 
 
“十三五”發(fā)展目標:
 
    (1)穩(wěn)步發(fā)展本科生教育,積極提升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規(guī)模穩(wěn)定在1150人左右;全日制普通研究生規(guī)模達到200人(其中,博士生規(guī)模達到10人),隨著專業(yè)學位入學制度改革,學院專業(yè)學位人數(shù)累計達到50人,爭取新增1個本科專業(yè)。
 
    (2)將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打造成具有全國水平的先進學科,將秘書學學科建成教學研究型學科,將“語文教育系”關涉的大學語文和師范類學科打造成扎實的應用型學科。
目前,文學院現(xiàn)有教職員工84人,專任教師7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教授23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6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人才1人,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2人,山東省高校首席專家1人,山東省省級教學名師2人,山東省高校十佳優(yōu)秀教師1人,山東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山東省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2人,青島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6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8人,青島大學青年卓越人才6人。一批中青年學者已具全國性影響。初步組建了一支以特聘教授和研究生導師為科研中堅力量、正副教授為教學骨干力量,陣容整齊、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
 
 
 
“十三五”建設目標:
 
(1)以培養(yǎng)和引進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優(yōu)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質量。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開展博士后研究及國外講學、學習不少于10人;引進高層次人才10人左右。
 
(2)到2020年,爭取達到各學科均有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學術帶頭人。
 
(3)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以上教師達到95%以上,具有博士學位教師達到65% 左右;研究型優(yōu)勢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教師達到90%。
 
(4)在泰山學者、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等省級以上人才建設方面有新突破,進入校級特聘教授的教師人數(shù)達到10人以上,青年卓越人才8人以上。
青島大學文學院
聯(lián)系電話:0532-85951066
文學院的前身是建于1986年的青島大學中文系,1993年成立文學院,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紀30年代的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聞一多、游國恩、丁山、梁啟勛、方令孺、沈從文等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
 
目前,文學院擁有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6個學術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yè),設中國語言文學系、語文教育系、秘書學系三個教學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15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學歷留學生數(shù)十人。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老一代學者黃伯榮、趙明、馮光廉、崔西璐、劉增人、徐鵬緒等在國內享有美譽,姜振昌、徐宏力、劉懷榮、周海波、侯傳文、竇秀艷、周遠斌、魏韶華、王凱、戚曉杰等一批中青年學者也頗具知名度。學院現(xiàn)有在編教職員工85人,其中專任教師72人,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學位47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人才1人,國家教指委委員1人;山東省省級教學名師2人、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2人,山東省高校十佳優(yōu)秀教師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山東省首席專家1人,青島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6人,博士生導師4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8人、青年卓越人才6人、教學名師2人。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完成和在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0多項,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二、三等獎8項,山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9項,二、三等獎20余項;獲山東省省級教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5項。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山東省省級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yè),現(xiàn)有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省級特色重點學科,東亞文學與文化省級人文社科強化建設研究基地,中國文化海外影響力校級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與魯迅博物館合建有魯迅研究中心,與青島市合建有青島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為省級優(yōu)秀教學團隊。另有省級精品課程7門和校級精品課17門。
 
學院地處美麗的青島,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辦學特色突出,目前正在努力建設和申報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045103 學科教學(語文):
參考書目:《中國古代文學史》(四冊)袁行霈主編,第3版,2014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下)朱棟霖主編,第3版,2014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學基本原理》童慶炳主編,第5版,2015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試書目:《外國文學史》(上下)鄭克魯,第三版,2015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王文彥,第二版,2016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050101文藝學:
參考書目:《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修訂版,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學基本原理》劉叔成,修訂版,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加試用書:《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版次不限,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版次不限,199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版次不限,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史》鄭克魯,版次不限,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現(xiàn)代漢語》黃伯榮,版次不限,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王力,版次不限,1998年,中華書局。 
050103漢語言文字學: 
參考書目:《古代漢語》王力,中華書局;《現(xiàn)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高等教育出版社;《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北京大學出版社。
加試用書:《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北京大學出版社;《古文觀止》吳楚材、吳調侯著。
050104中國古典文獻學:
參考書目:《文獻學概要》杜澤遜,版次2001年,出版時間2013年,中華書局;《中古文學文獻學》劉躍進,版次1997年,出版時間1997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古代漢語(校訂重排)》,王力,版次1999年,出版時間2008年,中華書局。
加試用書:《中國古代文學史》袁世碩、陳文新,版次第一版,出版時間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王力,版次校訂重排,出版時間2008年,中華書局。
050105中國古代文學:   
參考書目:《中國文學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王力,中華書局;《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上海古籍出版社;
加試書目:《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張少康,北京大學出版社;《古代漢語》王力,中華書局。所有參考書,均不限版次。
050106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參考書目:《中國文學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北京大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史》鄭克魯,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試書目:《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國文學史》鄭克魯,高等教育出版社。
050108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參考書目:《外國文學史》鄭克魯,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較文學》陳惇,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試書目:《中國文學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北京大學出版社。    

添加青島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青島大學考研分數(shù)線、青島大學報錄比、青島大學考研群、青島大學學姐、青島大學考研真題、青島大學專業(yè)目錄、青島大學排名、青島大學保研、青島大學公眾號、青島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青島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青島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青島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yè)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yè)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lián)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

    購買流程

    找到要考的專業(yè)或資料

    方法一:選擇學校->學院->專業(yè)

    方法二:查找功能

    點擊瀏覽招生簡章+資料詳情

    通過招生簡章了解本專業(yè)需要的資料

    查看資料詳情了解資料要點

    點擊購買或加入購物車

    支付方式:支付寶

    填寫付款信息并付款

    請確認聯(lián)系人、聯(lián)系方式和收貨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貨,可查詢快遞信息

    若有疑問,可聯(lián)系在線學姐

    學姐聯(lián)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