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操美女下面在线免费网站,亚州春色,亚洲特级黄色免费网站,色草视频,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一级片网址在线看,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研網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研/保研免費資源:

相關專業(yè)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優(yōu)惠價原價選擇
加入購物車立即購買
Add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微信
研究生為你答疑,送資源

因為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研究生數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輔導的數量不確定,請加我們顧問的微信進行咨詢和確認,搶先預訂研究生,以免錯失研究生輔導機會。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是一個不錯的學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yè)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請各位準備報考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的同學注意: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錄取分數線(或稱考研分數線)的數據。因為每年都有不少人報考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競爭激烈,所以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考研人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 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會為大家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的參考書目、考研大綱、研究生招生咨詢電話等聯(lián)系方式。希望你考取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研究生,考研是個孤獨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學生好好復習備考,來年上個985/211,實現(xiàn)自己的名校研究生夢想。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放射醫(yī)學研究所(天津)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4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招生人數: 2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621生理學或622遺傳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或822細胞生物學
備  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醫(yī)學生物學研究所(昆明)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5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招生人數: 6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621生理學或622遺傳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或822細胞生物學
備  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
所屬學院: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科研所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7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招生人數: 1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621生理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或822細胞生物學
備  注:
學系簡介: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前身為原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生物化學系,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吳憲教授于1920年組建的,并擔任首任系主任。協(xié)和生化系曾在蛋白質變性理論、營養(yǎng)學和免疫化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蜚聲國際的成就,并為我國近代生物化學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新中國成立50余年來,協(xié)和生化系逐步發(fā)展壯大,1989年、2004年連續(xù)兩次被批準為“國家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1991年通過論證,建立了以生化系為主體的“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本學系現(xiàn)已建成了以中青年科學家為骨干的科研隊伍,承擔了大量國家重要科研項目,并積極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擁有大量先進的實驗儀器及設備,掌握了各種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與方法,為我國醫(y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科研、教學和開發(fā)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50年來擔任系主任的先后有劉士豪、梁植權、王琳芳、強伯勤;曾有眾多著名的教授、學者在本系工作,如劉思職、王世真、吳德昌、李士諤、王克勤、劉士廉、池芝盛、潘華珍、劉培楠、王世中、蔡良琬、胡炳晟、陸如山、于樹玉、吳冠蕓等。生化系現(xiàn)有職工50多人,其中正、副研究員18人,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4人,形成了以科研項目為中心的11個課題組?,F(xiàn)任學系主任為蔣澄宇博士(自2007年6月起)。
 
歷屆主任及學科帶頭人:
        1924~1942,吳憲教授。1910年吳憲通過當時的庚子賠款留美考試,于1911年8月赴美留學,1919年獲得哈佛醫(y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20年春,吳憲應CMB邀請回國,參與創(chuàng)建PUMC生化系,最初任生理系助教,1921年任講師。1922年,PUMC正式成立生物化學系。1924年7月1日,吳憲晉升為副教授,并擔任生化系首任系主任(至1942年初),是當時PUMC各系中唯一的中國籍系主任。1928年吳憲晉升為教授,成為PUMC最早的中國籍三教授之一(另兩位是林可勝、劉瑞恒)。吳憲擔任系主任期間,在蛋白質變性理論、營養(yǎng)學和免疫化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共發(fā)表論文約130篇。期間,在生化系工作過的劉思職、張昌穎、林國鎬、陳同度、萬昕、劉培楠、周啟源、鄭集、汪猷等,后來都成為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或營養(yǎng)學家。1930~1942年,劉思職在生化系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化學定量方法研究抗原-抗體的沉淀反應。1934~1941年,張昌穎在生化系參與研究“植物食品蛋白質的提取”及“素膳的營養(yǎng)性質”兩個課題。1931~1932年間,生化系為PUMC醫(yī)本科生一年級開設生物化學課程,年總學時數為225。
        1947~1948,沈同教授。1948~1950,竇維廉(W.H.Adolph)教授。1945年9月15日,PUMC董事會和CMB從日軍手中收回全部校產。1947年3月,校董會任命李宗恩為校長,開始復校準備工作。1948年10月,PUMC復校后正式開學,生化系主任由北京大學生物系沈同教授兼任(1947~1948),不久改由燕京大學化學系主任竇維廉(Adolph)擔任(1948~1950)。當時系里只有助教丁修湖、技術員洪健和1名秘書。竇維廉強調基礎與臨床結合,將協(xié)和醫(yī)院的臨床血液化學室劃歸生化系。生化系繼續(xù)為醫(yī)本科生開設生物化學課程,以Bodensky著《生物化學》為教材。生化系招收了1名研究生(李佩珊),以及于樹玉、潘華珍、吳德昌等6名進修生。于樹玉、潘華珍和吳德昌教授后來都成為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基礎理論及腫瘤生物化學家,以及放射毒理與輻射防護學專家。
        1951~1957,劉士豪教授。1951年1月,新中國教育部和衛(wèi)生部接管PUMC,將協(xié)和醫(yī)院與軍委衛(wèi)生部直屬中國醫(yī)院合并,改稱“中國協(xié)和醫(yī)院”;PUMC 更名為“中國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化系主任由原協(xié)和醫(yī)院內科教授劉士豪擔任,梁植權任副主任。劉士豪重視生物化學基礎理論與臨床醫(yī)學相結合,繼早年的鈣磷代謝研究之后,50年代又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各種內分泌激素測定方法。他主編了教材《生物化學與臨床醫(yī)學的聯(lián)系》(1957年出版),并于1958年在協(xié)和醫(yī)院內科學系創(chuàng)建了內分泌科。
        1958~1984,梁植權教授。梁植權于1950年春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化學系理學博士學位后,即啟程回國,在生化系任職。此時生化系稍有壯大,成員有剛從美國回來的王世真(副教授)、趙綿(副教授)和楊德馨(講師),還有方慈祺、吳德昌兩名助教。當時生化系的主要任務是給醫(yī)本科生講授生化課程和編寫講義??蒲蟹矫?,劉士豪研究血清中激素的定量測定;梁植權建立了紙電泳法,成功地用于臨床檢測血清蛋白。1960年,生化系成立生化教研室,王世中擔任主任,成員有潘華珍、陳文為、張慧影等,負責醫(yī)本科生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每年學時數220。按照醫(yī)大教學規(guī)劃,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操作能力,1963年度生物化學講課與實驗課總學時比例應達到1:2。
        1960年,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舉辦了10個專業(yè)班,由相關的研究所分別承辦,實驗醫(yī)學研究所負責第一、二、三、五、十共5個專業(yè)班。學員主要選自衛(wèi)生部直屬醫(yī)學院校五年制本科生,學制二年。第三專業(yè)班主修生化專業(yè),38名學員來自多所醫(yī)學院校的三年級優(yōu)秀生,胡詠梅為班主任。1962年暑期生化專業(yè)班畢業(yè),10名留生化系工作,即:趙敏順、繆時英、陳松森、強伯勤、崔蓮仙、陳蘭英、王明耀、楊其修、季川和劉國仰;另有王惠媛、錢家駿分配在生化教研室。他們日后均成為生化系中堅。
        1984~1992,王琳芳教授。1984年,王琳芳繼梁植權之后出任系主任,副主任沈珝琲、趙敏順。1989年,國家教委批準生化系為國家“生物化學重點學科點”,王琳芳等為學科帶頭人。這一時期,生化系分為9個科研組,結構與文革前相似,后逐漸產生若干新的課題組,高峰時人員過百。生化系科研工作欣欣向榮,成績可觀。
        1991年,國家計委批準以生化系為主體建立“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室”),主任王琳芳,學術委員會主任先后為顧方舟、沈珝琲。重點室邊建設、邊開放,于1992年4月開放,1993年11月通過驗收。重點室面積3000平方米,國家投資600萬元(100萬美元外匯額度),購置了大量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主要研究方向:(1)與重大疾病及細胞生物功能有關的基因結構、功能與表達;(2)與重大疾病及細胞生物功能有關基因表達調控機制。重點室的建立標志著生化系的科研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1992~2007,強伯勤教授。1992年12月,強伯勤接任生化系主任,副主任先后有沈珝琲、繆時英(常務)、鄭德先、楊克恭(教學)、許彩民、彭小忠、蔣澄宇。2002年1月,教育部再次批準生化系為“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屬理學類生物學學科,納入國家“十五”建設計劃。2002年9月,教育部和衛(wèi)生部領導簽署了清華大學和PUMC緊密合作協(xié)議。自2003年起,PUMC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招生納入清華大學招生計劃,醫(yī)預科由北大轉到清華。1991~2004年,生化系的科研工作發(fā)生質的飛躍。與90年代初相比,年均科研經費由240萬元增加到1188萬元;雖發(fā)表論文總數沒有增加,但SCI收錄論文占論文總數的比例由16%增加到42%;年均培養(yǎng)研究生由20人增加到43人。共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5項,申請專利8項。
        2007~今,蔣澄宇教授。2007年,蔣澄宇接任生化系主任,副主任彭小忠。 目前,本學系已建成以中青年為骨干的科研隊伍,承擔大量國家重要科研項目,并積極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為我國醫(y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科研和研發(fā)做出重要貢獻。生化系設立了“王克勤生命科學獎”,并與重點實驗室聯(lián)合設立了“青年優(yōu)秀論文獎”、“吳憲優(yōu)秀博士研究生”和“優(yōu)秀實驗記錄”獎。目前,學系主要承擔了八年制協(xié)和醫(yī)本科的《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前沿進展講座》和《科研導論》課程。
 
教學工作:
一、教學人員介紹
        生化教研室成立于1993年,迄今一直由楊克恭教授負責,主要任務是安排并參與生化系的教學工作。生化系目前已培養(yǎng)2名專職教師(其中1人兼任教學秘書)。簡介如下:
        張艷麗,2004年畢業(yè)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期間于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作為訪問學者進入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中心學習,于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作為訪問學者進入美國Cedars-Sinai醫(yī)學中心呼吸研究所學習。工作至今,作為主講教師承擔《蛋白質生化導論》、《核酸生化導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基礎及超微結構》等課程的主要授課任務。研究方向主要為SARS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等RNA病毒及納米材料導致的急性肺損傷致病機理的研究,在基礎醫(yī)學與轉化醫(yī)學領域的國內外學術刊物發(fā)表第一作者的SCI論文7篇,影響因子合計38.338。專長于病毒導致的急性肺損傷機制,以及肺泡上皮細胞損傷與修復機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方法,熟練掌握肺損傷小鼠模型構建、指標檢測、分子克隆、細胞培養(yǎng)、蛋白表達等實驗技術。近年來,承擔、主要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及研究計劃。
        王芳,2009年畢業(yè)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后留所擔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講師一職,2012年晉升為副教授。從2009年起,擔任4門面向所院全體研究生開設的基礎理論課程《蛋白質生化導論》、《核酸生化導論》、《基因分子生物學原理》和《基因分子生物學》的主講教師,系統(tǒng)性講授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原理和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從2013年起,院校教學改革之際,順應所院研究生英文寫作能力普遍欠缺的現(xiàn)狀,以課程負責人開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由于以上課程均采用國際原版教材作為參考書目,從2014年起,配合學系建立原版教材借閱制度。另一方面,也兼顧部分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編碼RNA與造血細胞命運決定”,共發(fā)表SCI收錄論文30篇,影響因子(IF)累計160,其中在Cell Res(2011; 2017)、Nature Communication (2017)、Nucleic Acids Res(2013、2014)、Oncogene(2016)及 JBC(2014) 等發(fā)表第一/通訊作者(含共同第一/通訊作者)論文16 篇(IF 累計約70)。上述論文被SCI 期刊引用總計700 余次,單篇最高引用230余次。主要的學術成績包括:系統(tǒng)性鑒定造血干細胞向紅系分化過程中的重要miRNA (JCell Biochem, 2009; J Cell Mol Med, 2009; Mol. Cells, 2014; J Biol Chem., 2014); 揭示miRNA與轉錄因子協(xié)同作用的新機制 (Nucleic Acids Res, 2013; 2014);發(fā)現(xiàn)紅系分化過程中的miRNA自身加工代謝與分子間互作的新機制 (Cell Res, 2011; 2016); 揭示mi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功能與作用機制(BiochemBioph Res Co. 2006;Mol Biol Rep, 2012; Blood, 2012;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2014; Oncogene, 2015; 2016);
 
二、學系承擔的主要課程及建設情況
        學系承擔的八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課程為《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前沿進展講座》和《科研導論》。
        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帶頭學科,是基礎醫(yī)學中最活躍的前沿,其理論與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醫(yī)學的各個領域。由于分子生物學所涉及的范圍極廣,學時有限,并且學生在醫(yī)學預科階段已經系統(tǒng)學習了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因此,我們依據分子生物學與醫(yī)學聯(lián)系最密切的領域,比如:單基因疾病、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診斷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綜合癥、基因工程制藥等主題,開設《分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前沿進展講座》課程。以講座形式重點介紹相關經典理論、常用方法和最前沿進展,以期為醫(yī)大學生今后學習臨床基礎理論及從事科研實驗研究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八年制醫(y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知識廣、基礎厚、能力強、潛力大的高端醫(yī)學人才,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基礎醫(yī)學知識和臨床醫(yī)療技能,還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維和科研工作能力。因此,學系從八年制醫(yī)學教育的需求出發(fā),結合學系的科研優(yōu)勢,并依托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領域內取得過突出成績和作出貢獻的科研專家組成教學團隊,開設《科研導論》課程,主要介紹科研理念、科研思路、以及科研經驗和成果,為醫(yī)大學生今后從事科研實驗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為保證講授的權威性和嚴謹性,我們均采用最新版的國際權威原版教材作為主要參考書目,包括:2013年出版的,H. Lodish主編的《Molecular Cell Biology》, 7thed.;2013年出版的JamesD.Watson主編的《MolecularBiologyoftheGene》, 7th ed.。另一方面,由于學科自身進展迅速的特點,即使權威教科書中的結論也不斷受到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的挑戰(zhàn),課程授課過程中,會隨時關注和跟進學科最新進展,優(yōu)化教學大綱及教案,以保證將最前沿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例如:近年來,精準醫(yī)療、腫瘤免疫治療迅速興起并取得重大突破,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客觀問題,因此,爭論激烈并吸引眾多關注。為順應該領域研究發(fā)展趨勢,也避免即將進入臨床一線的學生盲目追求新技術新方法,從2015年起《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前沿進展講座》課程中特異增開了“癌癥治療:個性化,新藥靶點和免疫療法”的專題內容,目的就是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基本原理和發(fā)展現(xiàn)狀,并引導學生合理預測領域的發(fā)展趨勢。
 
三、學系主持或參與教改情況
        學系分管教學工作的彭小忠主任,留學歸國至今一直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基礎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長期教授協(xié)和八年制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并積極推動和促成學系的教學改革工作:從教育理念的改革入手,積極倡導雙語教學,英文原版教材在生化系的課程中得到推廣使用;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研興趣,結合學生對科研的實際需求,組織開設了《科研導論》課程;同時極其注重學系的教學梯隊建設和青年教師培養(yǎng),大膽啟用青年教師作課程負責人和授課骨干,鼓勵他們參與嘗試教學改革。其中學系《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前沿進展講座》的課程負責人許琪研究員結合自身特長,以及課程需求,申請并承擔校級教改項目一項:“神經系統(tǒng)疾病基礎與臨床”。學系的彭小忠老師,分別榮獲2016年“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教學名師”稱號,和2016年“所院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稱號;許琪老師分別榮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和教育部的“第十一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入選“第六批北京市優(yōu)秀青年知識分子”。
 
四、特色教學工作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以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實驗室為依托,總體定位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立足于醫(yī)學前沿,充分發(fā)揮臨床優(yōu)勢,多學科交叉融合協(xié)同創(chuàng)新,以“圍繞重大疾病,闡釋分子機理,促進臨床轉化”的創(chuàng)新鏈條支撐健康中國建設。成為科學研究與技術創(chuàng)新平臺、國際合作與交流學術中心、培養(yǎng)高層次創(chuàng)新人才高地,引領國內基礎醫(yī)學發(fā)展方向。
        八年制醫(y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知識廣、基礎厚、能力強、潛力大的高端醫(yī)學人才,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基礎醫(yī)學知識和臨床醫(yī)療技能,還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維和科研工作能力,尤其需要掌握基本的醫(yī)學分子生物學知識和進展,為今后從事醫(yī)學科學研究奠定堅實基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研究正不斷結合國際醫(yī)學生物學的前沿研究進展,高度重視國家對人口與健康的需求,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研究基礎與特點,探討與重大疾病及細胞重要生物功能相關的基因/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及其表達調控信號傳遞,在分子與細胞水平上闡述重要生命活動的分子機制,闡述重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與機理,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實際指導;推進轉化醫(yī)學研究,加快研究成果轉化,為國民經濟發(fā)展和人類健康服務。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依據學科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科科研優(yōu)勢,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醫(yī)學科學研究能力,形成了具有學科特色的教學體系:
        為使學生近距離領略大師風采,本科生的課程加入“院士進講堂”環(huán)節(jié):其中《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前沿進展講座》課程有強伯勤院士、劉德培院士兩位院士參與授課;《科研導論》課程有曹雪濤院士、劉德培院士和沈巖院士三位院士參與授課。
        立足學生早期接觸科研,開設《科研導論》課程。授課隊伍分別由院士、教授、臨床專家、師兄師姐組成,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介紹自己的科研經歷和科研體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科研工作;授課內容也是以科研方法論結合科研實例的展示,從理論和方法學上給予學生對科研全面的了解和接觸。課程中間還穿插了組會觀摩和重點實驗室參觀活動,使學生近距離接觸一線科研工作者,并與他們交流切身的心得體會。
        學系每兩年舉辦的“吳憲吳瑞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學生提供了開闊國際化視野的機會。為了促進國內的醫(yī)學研究者及時了解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發(fā)展的方向、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動國內外研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同仁能更有效的進行交流和合作、同時也為了紀念吳憲和吳瑞教授對生命醫(yī)學研究的杰出貢獻、推進國際學術交流,生化系每兩年主辦的“吳憲吳瑞國際學術研討會”已連續(xù)召開了五屆。每年以不同主題,邀請國際上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與會,其中不乏眾多諾貝爾獎得主。本科生可免費參會,據統(tǒng)計每屆參會本科生20~30人左右。


各課題組科研工作:
  一、王琳芳/宋偉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生殖細胞的發(fā)生及其基因表達是生命進化中獲得的一組特定的功能,受到嚴格的時空調控。研究組以雄性生殖細胞為對象,應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方法,從細胞水平到整體水平,研究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程序表達的基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以期科學地認識精子發(fā)生的分子機制,同時探索與某些重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
  課題組多次承擔國家863、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博士點基金和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院(所)長基金等課題。八十年代以來,采用基因篩選、LCM、DDRT-PCR等技術,自人和大鼠睪丸發(fā)現(xiàn)了約50個精子發(fā)生特異的新基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對其中數個基因的基因結構、表達規(guī)律、選擇性剪接等都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對其編碼蛋白質開展了三維結構及初步的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分別與生精細胞的一些重要功能密切相關(如細胞分裂紡錘體的形成、細胞周期和細胞凋亡、胞內囊泡轉運頂體形成、核質轉運、信號傳導等),是構成精子發(fā)生信息流網絡的重要分子。今后將進一步應用和建立多種技術平臺,包括基因沉默、基因敲除、基因插入及體內外生精重塑等,揭示精子蛋白質在生精細胞有絲分裂、凋亡、減數分裂和變形幾個重要事件中的作用機制及其與一些重大疾病如腫瘤等發(fā)生的關系,為人類的生殖健康服務。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王琳芳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1959年原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化系研究生畢業(yè)。1960年至1961年赴前蘇聯(lián)莫斯科大科學院進修,回國后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工作至今。1981-1983年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博士后獎學金,于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生物醫(yī)學研究中心從事生殖生物學研究。1986-1992 年獲美國洛氏基金會“Biotechnology Career Fellowship”每年赴美3 個月從事科研工作。
1984-1992年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系主任。1992年至2004年任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先后被選為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三屆),中國醫(y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兩屆),北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長(一屆)?,F(xiàn)任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協(xié)和醫(yī)大基礎II學位分委會主席,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雜志副主編等職。
  長期致力于蛋白質結構與抗原性關系的研究。60年代參與領導創(chuàng)制兩種戰(zhàn)備需要的動物血清代血漿;70年代開展針刺麻醉的分子基礎的探索; 1978年后組織領導生殖生物學研究,對精子蛋白質的純化,結構功能及其基因克隆與表達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于國內率先開展精子蛋白質基因在轉錄與翻譯水平的基因表達研究,該工作獲得1993年國家衛(wèi)生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5年獲得吳憲教授稱號。1996年獲光華科技基金獎一等獎。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迄今發(fā)表論著百余篇。培養(yǎng)理學博士和醫(yī)學博士百余名。
  宋偉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生理學會生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生化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琳芳。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和面上項目2項,所院基金項目2項,參加醫(yī)科院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1項,并作為課題骨干先后參加4項國家973項目課題的研究工作。2012年獲得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協(xié)和新星”稱號。2016年獲得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獎”。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獲得專利授權1項(第一發(fā)明人)。目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Cell和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雜志發(fā)表研究論文30余篇,其中SCI論文25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150分。

  3. 課題組成員介紹
  繆時英教授,1962年畢業(yè)于上海第二醫(yī)學院,分配至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系工作至今。現(xiàn)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醫(y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秘書長,北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秘書長。長期從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自1979年始進入精子膜蛋白的分子生物學領域,開展蛋白質分離、純化及其編碼基因的克隆表達和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先后承擔或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攻關、國家教委、衛(wèi)生部等多項課題。八五、九五期間為國家“863”課題負責人。1999年起承擔國家“973”項目,為子項目負責人。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獲得1993年國家衛(wèi)生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李凱助理研究員,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畢業(yè)于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學專業(yè),并獲理學學士學位。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畢業(yè)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并獲理學碩士學位。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畢業(yè)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基礎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并獲理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長非編碼RNA與RNA結合蛋白質在精子發(fā)生中的功能及機制研究。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鑒定精子發(fā)生過程中 lncRNA 及其相互作用復合體,建立其動態(tài)調控網絡,并解析核心lncRNA在精子發(fā)生中的功能及作用機制;承擔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協(xié)和青年科研基金”1項,參加醫(yī)科院“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1項,參加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1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1項。

  4.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Rhomboid家族新成員RHBDD1在腫瘤發(fā)生中的機制研究 院所長基金 2010-2011 2010 2011
2 減數分裂中DNA重組、修復及穩(wěn)定性 973   2011 2012
3 父/母源性生殖障礙誘發(fā)胚胎源性疾病風險評估及機制研究 973   2012 2013
4 跨膜絲氨酸蛋白酶RHBDD1在結直腸癌發(fā)生中的功能研究 博士點基金   2012 2014
5 睪丸特異表達泛素連接酶RNF138在精子發(fā)生中的功能研究 博士點基金   2012 2014
6 男用避孕方法的研究 支撐計劃   2012 2015
7 減數分裂中DNA重組、修復及穩(wěn)定性 973   2013 2015
8 Rhomboid家族新成員RHBDD1作為結直腸癌肝轉移新分子標志物的研究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協(xié)和青年基金”   2013 2014
9 膜內絲氨酸蛋白酶RHBDD1通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促進結直腸癌肝臟轉移的機制研究 自然基金   2014 2017
10 父/母源性生殖障礙誘發(fā)胚胎源性疾病風險評估及機制研究 973   2014 2016
11 精子發(fā)生中LncRNA及互作復合體表達的動態(tài)網絡 973   2015 2019
12 膠原蛋白酶ADAMTS2在精子發(fā)生中的功能研究 自然青年基金   2015 2017
13 膜內絲氨酸蛋白酶RHBDD1在結直腸癌的靶向與聯(lián)合靶向治療研究 自然青年基金   2016 2018
14 泛素連接酶RNF138抑制結直腸炎癥-癌癥轉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自然基金   2017 2020
15 腫瘤驅動基因分子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研究
 
院創(chuàng)新工程   2016 2020
16 干細胞異質性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 院創(chuàng)新工程   2017 2021
 


        5.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Fang Wang, Wei Song, Hongmei Zhao, et al. The RNA-binding protein QKI5 regulates primary miR-124-1 processing via a distal RNA motif during erythropoiesis. Cell Research, 2017, 27(3): 416-439.
        2)      Longchang Xu, Yalan Lu, Deqiang Han, et al. Rnf138 promotes the proliferation of spermatogonia in juvenile male mice. Cell Death and Disease,2017,8, e2795
        3)      Fei Miao, Mengmeng Zhang,et al. RHBDD1 upregulates EGFR via the AP-1 pathway in colorectal cancer. Oncotarget,2017,8(15): 25251-25260
        4)      Ruiqin Han, Qing Zhao, Shudong Zong,et al. A Novel TRIM Family Member, Trim69, Regulates Zebrafish Development Through p53-Mediated Apoptosis. Molecular Reproduction & Development,2016,82:1-13
        5)      Jun Fu, Rongyan Yao, Yanyun Luo, et al.Anti-GAPDHS antibodies: a biomarker of immune Infertility. Cell Tissue Res,2016,364:199–207
        6)      Deqiang Han, Junbo Liang, Yalan Lu,et al.Ubiquitylation of Rad51d Mediated by E3 Ligase Rnf138 Promotes th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Pathway. PLOS ONE,2016,11(5):e0155476.
        7)      Ruiqin Han,Renxian Wang,Qing Zhao, et al. Trim69 regulates zebrafish brain development by ap-1 pathway.Scientific Reports,2016,6:24034
        8)      Yanchuan Li, Hui Wang, Xiaofei Zhou, et al. Cell intrinsic role of NF-κB-inducing kinase in regulating T cell-mediated immune and autoimmune responses. Scientific Reports,2016,6:22115
        9)      Jun Fu, Rongyan Yao. Yanyun Luo, et al. Immune Inrertility Should Be Positively Diagnosed UUsing an Accurate Method by Monitoring the Level of Anti-ACTL7a Antibody. Scientific Reports,2016,6:22844
        10)      Wei Song,Wenjie Liu,Hong Zhao,et al.Rhomboid Domain Containing 1  (RHBDD1)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EGFR Signaling Pathway.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6:8022,1-13
        11)      Yang Li, Han Wu, Wei Wu,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TRIM family of ubiquitin E3 ligases. Cell Research,2014,24(6):762-765
        12)      Shan Lu, Renxian Wang, Congli Cai, et al. Small Kinetochore Associated Protein (SKAP) promotes UV-induced cell apoptosis through negatively regulating Pre-mRNA processing Factor 19 (Prp19). PLoS One,2014,9(4):e92712
        13)      Zebin Huang, Shangze Li, Wei Song, et al. 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1 (LSD1/KDM1A) Contributes to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via Activation of the Wnt/B-Catenin Pathway by Down-Regulating Dickkopf-1 (DKK1). PLoS One,2013,8(7):e70077
        14)      Xiaoxia Ren, Wei Song , Wenjie Liu,et al.Rhomboid domain containing 1 inhibits cell apoptosis by upregulating AP-1 activity and its downstream target Bcl-3. FEBS Letters,2013,587: 1793-1798
        15)      Min-xian Qian, Ye Pang, Cui-hua Liu, et al. Acetylation-Mediated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core histones during DNA repair and spermatogenesis. Cell,2013,153:1012-1024
        16)      Jun Fu, Wei Song, Shudong Zong, et al.Dynamic alterations in the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ACTL7a during capacitation in mouse spermatozoa. 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13,99(3):882-888
        17)      Xiaolu Li, Wei Zhuo,Jie Yu,et al. Structure of the 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of a dipeptide ABC transporter reveals a novel iron–sulfur cluster-binding domain. Acta Cryst,2013,D69: 256–265
        18)      Yongqing Han, Rong Li, Jinlan Gao,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RING finger protein TRIM69, a novel testis E3 ubiquitin ligase and its subcellular localisation. BBRC,2012,429:6-11
        19)      Hong Zhao, Qinshan Li, Jian Wang, et al.Frequent epigenetic silencing of the folate-metabolising gene cystathionine-beta-synthase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PLoS ONE,2012,7(11): e49683
        20)      Wei Wu, Wei Song, Shuchun Li, et al. Regulation of apoptosis by Bat3-enhanced YWK-II protein/APLP2 stability. J. Cell  Sciences,2012,125(18):4219-4229
 
        6. 課題組近5年專利
        1)      源自RHBDD1的蛋白及其在制備用于檢測結直腸癌或乳腺癌的單克隆抗體中的用途 (201110310766.6) 
        2)      檢測RHBDD1蛋白的ELISA方法及試劑盒(201610979636.4) 
        3)      一種重組人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制備方法(201610642110.7) 
        4)      抗ACTL7a和GAPDH-2抗體的檢測方法、試劑盒極其用途(201510164713.6) 
        5)      一種源自ARID2的抗原表位及其在抗體制備中的用途(201611060796.5)
 
        二、劉德培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近年來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珠蛋白基因表達的時空順序性研究、基因表達的調控網絡研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科技部“九五”攻關項目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建立、國家863重點項目雜合寡核苷酸介導的基因定點修復與疾病的基因治療、科技部863重點項目地中海貧血基因治療、國家973項目疾病來源iPS 的表觀調控與突變基因定點修復研究等項目。主持心血管疾病973項目“重大血管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和防治的基礎研究”,“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及其診治與干預的基礎研究”,并獲得自然基金委創(chuàng)新群體的榮譽稱號。課題組一共畢業(yè)博士生80多人,在讀博士研究生20人,出站博士后3人,在讀博士后2人。
        課題組學術氣氛活躍,注重交流,分別與約翰霍普金斯、哈佛、港大等相關實驗室建立了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課題組堅持以人為本,鼓勵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大家以誠相見,做到和而不同,為而不爭,在這種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中從事科學研究。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劉德培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男,1950年5月生,1986年獲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博士學位,1987-1990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后,1990年回協(xié)和基礎所工作,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3年被評為“全國首屆中青年醫(yī)學科技之星”,199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原國家教委“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獲國家教委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基金,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中青年人才基金,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被評為求是基金會杰出青年學者。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美國醫(yī)學科學院(IOM)與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6年當選為國際醫(yī)學科學院(IAPH)組織共同主席。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863重點項目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創(chuàng)新群體”學術帶頭人,心血管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得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中華醫(yī)學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F(xiàn)任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y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yī)學雜志副主編,JMM雜志副主編。擔任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脂質與脂蛋白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醫(yī)學生物化學委員會理事長。
 
        3. 課題組成員介紹
        陳厚早研究員,男,1978年2月出生。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博士。2011年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13年破格為博士生導師。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青”、“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榮譽或資助?,F(xiàn)任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脂質與脂蛋白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yī)學學會抗衰老委員會委員等。
        張祝琴博士,男,助理研究員。
        郝德龍:男,主管技師,本科。
 
        4.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代謝與能量失衡在重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研究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 160萬元 2017 2020
2 心血管疾病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100萬元 2015 2017
3 SIRT2在血管緊張素II誘導的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其機制 醫(yī)科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 50萬元 2017 2017
4 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經費 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事務管理局 180萬元 2015 2017
5 衰老相關的重大血管疾病表觀機制研究 基地平臺建設-基本科研業(yè)務費 160萬元 2017 2018
6 地中海貧血治療研究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服務“一帶一路”戰(zhàn)略先導科研專項 100萬元 2017 2020
7 小檗堿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與分子基礎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 50萬元 2017 2020
8 心肌病全景圖和心力衰竭綜合干預研究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 50萬元 2017 2020
9 血管損傷新模型的建立和研發(fā) 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 140萬元 2017 2019
10 內源性Mic60蛋白在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中作用以及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75.28萬元 2016 2019
11 心血管疾病相關基因的大鼠基因剔除模型建立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120萬元 2015 2017
12 基因工程大鼠模型的研發(fā)與示范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210萬元 2014 2017
13 超高分辨率PET的開發(fā)和應用 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fā)專項 300萬元 2013 2017
14 能量限制保護血管穩(wěn)態(tài)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重點支持項目 265萬元 2014 2017
 

        5.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Liu Y, Wang TT, Zhang R, Fu WY, Wang X, Wang F, Gao P, Ding YN, Xie Y, Hao DL, Chen HZ, Liu DP. Calorie restriction protects against experiment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n mice. J Exp Med 2016;213:2473-2488.
        2)      Chen HZ, Wang F, Gao P, Pei JF, Liu Y, Xu TT, Tang X, Fu WY, Lu J, Yan YF, Wang XM, Han L, Zhang ZQ, Zhang R, Zou MH, Liu DP. Age-Associated Sirtuin 1 Reduc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Links Vascular Senescence and Inflammation to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Circ Res 2016;119:1076-1088.
        3)      Zhang R, Chen HZ, Liu DP. The Four Layers of Aging. Cell Syst 2015;1:180-186.
        4)      Luo YX, Tang X, An XZ, Xie XM, Chen XF, Zhao X, Hao DL, Chen HZ, Liu DP. Sirt4 accelerates Ang II-induced pathological cardiac hypertrophy by inhibiting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Eur Heart J 2016.
        5)      Zhang ZQ, Ren SC, Tan Y, Li ZZ, Tang X, Wang TT, Hao DL, Zhao X, Chen HZ, Liu DP.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NKG2D ligands is involved in exacerbated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 Sirt6 heterozygous mice. Sci Rep 2016;6:23912.
        6)      Xu P, Tong Y, Liu XZ, Wang TT, Cheng L, Wang BY, Lv X, Huang Y, Liu DP. Both TALENs and CRISPR/Cas9 directly target the HBB IVS2-654 (C > T) mutation in beta-thalassemia-derived iPSCs. Sci Rep 2015;5:12065.
        7)      Mu WL, Wang YJ, Xu P, Hao DL, Liu XZ, Wang TT, Chen F, Chen HZ, Lv X, Liu DP. Sox2 Deacetylation by Sirt1 Is Involved in Mouse Somatic Reprogramming. Stem Cells 2015;33:2135-2147.
        8)      Zhang SM, Zhu LH, Chen HZ, Zhang R, Zhang P, Jiang DS, Gao L, Tian S, Wang L, Zhang Y, Wang PX, Zhang XF, Zhang XD, Liu DP, Li H.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 Nat Commun 2014;5:5160.
        9)      Chen HZ, Guo S, Li ZZ, Lu Y, Jiang DS, Zhang R, Lei H, Gao L, Zhang X, Zhang Y, Wang L, Zhu LH, Xiang M, Zhou Y, Wan Q, Dong H, Liu DP, Li H. A critical role for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n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J Neurosci 2014;34:11897-11912.
        10)      Wang PX, Zhang R, Huang L, Zhu LH, Jiang DS, Chen HZ, Zhang Y, Tian S, Zhang XF, Zhang XD, Liu DP, Li H.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a key mediator of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J Hepatol 2015;62:111-120.
        11)      Wan YZ, Gao P, Zhou S, Zhang ZQ, Hao DL, Lian LS, Li YJ, Chen HZ, Liu DP. SIRT1-mediated epigenetic downregulation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revents vascular endothelial replicative senescence. Aging Cell 2014;13:890-899.
        12)      Wu J, Zhou LQ, Yu W, Zhao ZG, Xie XM, Wang WT, Xiong J, Li M, Xue Z, Wang X, Zhang P, Mao BB, Hao DL, Lv X, Liu DP. PML4 facilitates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by enhancing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GATA-1. Blood 2014;123:261-270.
        13)      Chen HZ, Wan YZ, Liu DP. Cross-talk between SIRT1 and p66Shc in vascular diseases. Trends Cardiovasc Med 2013;23:237-241.
        14)      Xue Z, Lv X, Song W, Wang X, Zhao GN, Wang WT, Xiong J, Mao BB, Yu W, Yang B, Wu J, Zhou LQ, Hao DL, Dong WJ, Liu DP, Liang CC. SIRT1 deacetylates SATB1 to facilitate MAR HS2-MAR epsilon interaction and promote epsilon-globin expression. Nucleic Acids Res 2012;40:4804-4815.
        15)      Zhou S, Chen HZ, Wan YZ, Zhang QJ, Wei YS, Huang S, Liu JJ, Lu YB, Zhang ZQ, Yang RF, Zhang R, Cai H, Liu DP, Liang CC. Repression of P66Shc expression by SIRT1 contributes to the prevention of hyperglycemia-induc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Circ Res 2011;109:639-648.
        16)      Lu L, Li L, Lv X, Wu XS, Liu DP, Liang CC. Modulations of hMOF autoacetylation by SIRT1 regulate hMOF recruitment and activities on the chromatin. Cell Res 2011;21:1182-1195.
        17)      Li L, Zhang HN, Chen HZ, Gao P, Zhu LH, Li HL, Lv X, Zhang QJ, Zhang R, Wang Z, She ZG, Wei YS, Du GH, Liu DP, Liang CC. SIRT1 acts as a modulator of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 in mice. Circ Res 2011;108:1180-1189.
        18)      Li ZY, Xi Y, Zhu WN, Zeng C, Zhang ZQ, Guo ZC, Hao DL, Liu G, Feng L, Chen HZ, Chen F, Lv X, Liu DP, Liang CC. Positive regulation of hepatic miR-122 expression by HNF4alpha. J Hepatol 2011;55:602-611.
 
        6. 課題組近5年專利
        1)      劉德培,陳厚早,王放。三羥基黃酮在制備用于治療或預防腹主動脈瘤的藥物中的用途。ZL201410184290.X
        2)      劉德培,宋崴,薛征,汪星,呂湘。SIRT1在制備上調珠蛋白基因表達及在制備治療貧血藥物中的用途。ZL200910180474.8
        3)      劉德培,陳鋒,李家亮,徐珍,呂湘,梁植權。同時表達抗原特異性受體和外源基因的重組逆轉錄病毒載體、用其修飾的B淋巴細胞及其用途。ZL200910085463.1
        4)      劉德培,梁植權,孫立紅,肖培根,楊瑞鋒,陳厚早,張媛,劉光。IMMT基因敲除鼠的培育方法及該小鼠模型的用途。ZL201010186473.7
        5)      劉德培,周爽,陳厚早,萬言珍。SIRT1在制備預防內皮細胞功能失常導致的疾病的藥物中的用途。ZL201010512403.6
 
        三、沈巖、許琪課題組
        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主要從事重性腦疾病致病/易感基因的識別及相應功能學研究。課題組主要研究精神分裂癥、重性抑郁癥、癲癇、阿爾茲海默病(老年癡呆癥)等重性精神神經疾病的發(fā)病機制。目前課題組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尋找疾病的易感基因和生物標志物;2)闡述疾病發(fā)病的分子病理機制;3)探索疾病的治療靶點。我們的興趣在于探索和應用新的研究策略和方法:1)發(fā)現(xiàn)疾病的易感基因,并深入研究易感基因間的作用模式;2)利用先進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方法,闡明易感基因如何參與到疾病的病理生理進程中;3)挖掘可用于診斷或治療的生物標志物;4)解釋精神疾病與其它疾病共病現(xiàn)象;5)理解精神神經疾病中基因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機理;6)針對靶基因開發(fā)基于病毒載體或新型藥物的治療方法。
        課題組現(xiàn)有先進的神經科學研究平臺,經驗豐富的帶教老師,可以為碩士/博士研究生提供合理完善的培養(yǎng)計劃。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沈巖研究員,男,1951年10月19日出生,分子遺傳學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單基因遺傳病和多基因復雜疾病發(fā)病分子機理研究等領域均有重要貢獻。現(xiàn)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9年1月至1979年3月,陜西省延安縣插隊知青/赤腳醫(yī)生;1979年6月至1980年11月,北京市農科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實驗工;1980年12月至今,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技工、技師、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0年至1984年于北京市職工大學(業(yè)余大學)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學習(大專學歷),1987年至1989年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在職申請碩士學位,獲生化專業(yè)理學碩士學位。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主要從事人類遺傳疾病基因識別、DNA診斷和疾病分子機理研究。
        在單基因遺傳病研究方面,通過與臨床單位的合作,先后在國際上首次發(fā)現(xiàn)牙齒涎磷蛋白基因突變導致遺傳性乳光牙本質(Nature Genetics,2001, 27: 151)、T型鈣離子通道H基因變異與兒童失神癲癇發(fā)病有關(Annals of Neurology,2003, 54: 239)、鈉離子通道a亞單位SCN9A基因突變導致紅斑肢痛癥(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04; 41: 171)、CRYGS基因突變導致單純先天性白內障(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05; 42: 706)。在復雜疾病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通過提出分析多基因聯(lián)合效應與疾病關系的新研究策略,與合作伙伴一起,以精神分裂癥為切入點,在國際上首次以疾病相關的整條通路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通路上所涉及的基因組合作用與疾病易感性的關系,這一研究策略和方法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Molecular Psychiatry, 2004, 9: 510)。參加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中國承擔的1%(3號染色體短臂末端)基因組測序項目,并擔任項目執(zhí)行組成員,負責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承擔任務的組織領導和計劃實施。參加痢疾桿菌福氏2A株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工作。參與鉤端螺旋體基因組DNA測序工作。建立了發(fā)育中期人胎腦海馬基因表達譜,發(fā)現(xiàn)13個基因可能與出生后海馬學習記憶功能有聯(lián)系。參加甲型血友病、地中海貧血、脆性X綜合征等遺傳病基因診斷研究。
        已發(fā)表國際SCI收錄論文160余篇、綜述32篇、參加編寫專著8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項),《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一等獎2項(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項)、三等獎1項(第1完成人),《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第2完成人),《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項)。2005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許琪研究員,協(xié)和學者特聘教授,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女,1975年1月10日出生,1996年畢業(yè)于北京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獲醫(yī)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2004年于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獲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被聘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09年受聘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1年受聘為“協(xié)和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現(xiàn)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
        近10年來一直從事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疾病發(fā)生的分子機制研究,曾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后承擔863課題1項、973課題3項、863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面上、重點、優(yōu)青、杰青)、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項。醫(yī)科院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神經科學與重大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研究”首席研究員?,F(xiàn)任《Molecular & Cellular Epilepsy》、《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遺傳》等國內外期刊雜志的編委;中國生化學會醫(y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中國遺傳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理學會應用生理學分會委員、北京藥理學會神經精神藥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yī)學會醫(yī)學遺傳學分會常務委員。
        現(xiàn)已在Nature(2015)、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2017)、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5)、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11)、Nature Genetics(2011)、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9,2010)、Molecular Psychiatry(2004)等期刊發(fā)表有關精神疾病研究的SCI論文60余篇,同時參加編寫專著1部,申請精神疾病診斷、藥物開發(fā)等相關國家發(fā)明專利6項。于2005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以其主持的863課題工作為主體的成果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獲中華醫(yī)學科技三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各1項;2006年獲由國際精神分裂癥研究協(xié)會頒發(fā)的青年科學家獎;2008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和教育部評審的第十一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2010年入選“第六批北京市優(yōu)秀青年知識分子”。2015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萬人計劃),同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6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3. 課題組成員介紹
        沙龍澤博士,許琪課題組助理研究員。2014年畢業(yè)于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許琪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發(fā)病的分子機制。相關工作發(fā)表于 J Exp Med (2017),Mol Neurobiol(2016,,2014),Sci. Bull(2018)等學術期刊。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資助(項目號:81501131;2016-2018,24萬元),2016年度作為研究骨干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新技術研發(fā)》,從事阿爾茲海默病的遺傳診斷芯片研發(fā)工作。
        修建波博士,許琪課題組助理研究員。2014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導師胡海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抑郁癥等情感類疾病的發(fā)病機制。開發(fā)了TAI-FISH技術用以研究喜悅和厭惡刺激如何激活腦區(qū)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相關工作發(fā)表于Nat Neurosci(2015)等學術期刊。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
        韋暉博士,許琪課題組助理研究員。2014年畢業(yè)于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現(xiàn)就職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許琪/沈巖課題組,從事重癥精神疾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1)運用多維度生物標志物建立重癥精神疾病早期預警體系;(2)重癥精神疾病的遺傳學機制;(3)自身免疫在重癥精神疾病中的致病機制。已發(fā)表論文有:(1)精神分裂癥血漿miRNA生物標志物的篩查(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5);(2)PGD2水平對MDD樣行為的影響(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2017)?,F(xiàn)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一項;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一項;參與兩項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其中一項為子課題負責人。
 
        4.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重性精神疾病發(fā)病機制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350萬元 2017 2021
2 基于家系的重性精神疾病間發(fā)生重疊分子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329 萬元 2015 2019
3 DTNBP1選擇性剪接異常在精神分裂癥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 100 萬元 2013 2015
4 星形膠質細胞mTOR通路異常激活在內側顳葉癲癇中致病機制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80 萬元 2015 2018
5 MDD分子遺傳學與表觀遺傳學機制 973子課題 211萬元 2013 2017
6 精神分裂癥精準化診斷技術研究 北京市科技計劃 600萬元 2015 2017
7 神經科學與重大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研究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 1510萬 2016 2020
 

        5.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Na Cai#, Tim B. Bigdeli#, Warren Kretzschmar#, Yihan Li#, …., Qi Xu*, Jun Wang*, Kenneth S. Kendler*& Jonathan Flint*. Spars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two loci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ature. 2015 Jul 30;523(7562):588-91. (首次在全基因組范圍報道重度抑郁癥的易感基因,被科學界和媒體廣泛報道)
        2)      Wei H#, Yuan Y#, Liu S, Wang C, Yang F, Lu Z, Wang C, Deng H, Zhao J, Shen Y, Zhang C*, Yu X*, Xu Q*.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miRNA levels in schizophrenia.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5 Nov 1, 172(11): 1141-1147.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長期跟蹤隨訪,挖掘到兩個新的miRNA可作為診斷標志物,發(fā)表于精神疾病領域top1的雜志)
        3)      Sha L*, Wang X*, Li J, Shi X, Wu L, Shen Y, Xu Q* Pharmacologic inhibition of Hsp90 to prevent GLT-1 degradation a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epilepsy. J Exp Med. 2017 Feb;214(2):547-563. (Highlighted by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4)      Wang X#, Sha L#, Sun N, Shen Y, Xu Q*. Deletion of mTOR in Reactive Astrocytes Suppresses Chronic Seizures in a Mouse Model of Temporal Lobe Epilepsy.Mol Neurobiol. 2017 Jan;54(1):175-187.
        5)      Sha L#, Wu X#, Yao Y, Wen B, Feng J, Sha Z, Wang X, Xing X, Dou W, Jin L, Li W, Wang N, Shen Y, Wang J, Wu L, Xu Q*. Notch signaling activation promotes seizure activity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Mol Neurobiol. 2014 Apr;49(2):633-44.
        6)      Shi Y#, Li Z#, Xu Q#, Wang T, Li T, Shen J, Zhang F, Chen J, Zhou G, Ji W, Li B, Xu Y, Liu D, Wang P, Yang P, Liu B, Sun W, Wan C, Qin S, He G, Steinberg S, Cichon S, Werge T, Sigurdsson E, Tosato S, Palotie A, Nöthen MM, Rietschel M, Ophoff RA, Collier DA, Rujescu D, Clair DS, Stefansson H, Stefansson K, Ji J, Wang Q, Li W, Zheng L, Zhang H, Feng G, He L*. Common variants on 8p12 and 1q24.2 confer risk of schizophrenia. Nature Genetics. 2011 Oct 30;43(12):1224-7. (首次報道中國人群精神分裂癥全基因組范圍的易感基因)
        7)      Weirui Guo#, Yanbo Chen#, Xiaohong Zhou#, Amar Kar, Payal Ray, Xiaoping Chen, Elizabeth J Rao, Mengxue Yang, Haihong Ye, Li Zhu, Jianghong Liu, Meng Xu, Yanlian Yang, Chen Wang, David Zhang, Eileen H Bigio, Marsel Mesulam, Yan Shen*, Qi Xu*, Kazuo Fushimi, Jane Y Wu*. An ALS-associated mutation affecting TDP-43 enhances protein aggregation, fibril formation and neurotoxicity.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011 Jun 12; 18(7):822-30.
        8)      Zhang J, Chen Y, Zhang K, Yang H, Sun Y, Fang Y, Shen Y*, Xu Q*. A cis-Phase Interaction Study of Genetic Variants Within the MAOA Gene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0 Nov 1;68(9):795-800. 
 
        6. 課題組近5年專利
        許琪,沙龍澤,沈巖。17-丙烯胺-17-去甲氧格爾德霉素在制備治療癲癇的藥物中的用途。ZL201510146512.3
 
        四、蔣澄宇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實驗室自從2003年建立以來,長期致力于呼吸系統(tǒng)肺損傷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的研究和藥物研發(fā)。闡述了SARS冠狀病毒,禽流感H5N1,甲流,和艾博拉等病毒和微納米細顆粒物引發(fā)致病的分子機理。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自然》、《自然·醫(yī)學》、《自然·通訊》、和《科學·信號》等雜志上。曾獲得中, 美, 歐盟等國專利,并曾獨家轉讓給世界排名前五名的制藥公司和歐盟的生物技術公司。目前課題組有教授1名,副研究員1名,助理研究員1名,高級技師1名,博士后2名,技術員2名,研究生10余名。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蔣澄宇,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教授。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美國布朗大學醫(yī)學院病理與實驗室藥學系,獲博士學位。隨后于哈佛醫(yī)學院麻省總醫(yī)院從事博士后工作。蔣澄宇回國后致力于植物藥新組分小RNA的藥理學及呼吸系統(tǒng)肺損傷相關疾病研究。發(fā)現(xiàn)了草藥新的有效成分小RNA以脂質湯劑體形式進入機體的遞送方式,闡述了植物來源小RNA的藥效機理。解析了不同病原體引起的病死率高達20%-50%的嚴重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的分子機制,提出了臨床診斷或干預方法。研究論文發(fā)表在Nature,Nature Medicine,Molecular Psychiatry,Cell Research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雜志,連續(xù)5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蔣澄宇現(xiàn)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等榮譽稱號,是973研究計劃呼吸系統(tǒng)疾病領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3.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肺損傷相關疾病整體調節(jié)的轉化醫(yī)學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 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   2014 2019
2 大氣細顆粒物引發(fā)呼吸道損傷的病理生理學機制與干預研究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 402 2015 2019
3 病原體感染導致肺氣血屏障損傷的關鍵機制和干預新靶點 重大項目 339 2015 2019
4 重癥肺炎和急性肺損傷新型診斷標準的建立及臨床防治方案的優(yōu)化 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3 2016
5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在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導致急性肺損傷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   2014 2016
6 非編碼RNA-蛋白質功能網絡在急性肺損傷發(fā)生發(fā)展中的調控機理研究和防護藥物研發(fā) 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 290 2013 2017
7 急性肺損傷的精確轉化醫(yī)學研究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2013 2016
8 Metabolic Regulation and Its Roles i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   2014 2015
 

        4.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Du, J., Liang, Z., Xu, J., Zhao, Y., Li, X., Zhang, Y., ...& Jiang, C. (2017). Plant-derived phosphocholine facilitates cellular uptake of anti-pulmonary fibrotic HJT-sRNA-m7.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1-12.
        2)      Zhang, Y.L., Tang, J., Yang, N., Liu, Q., Zhang, Q.C., Zhang, Y.X., Li, N., Zhao, Y., Li, S.W., Liu, S., Zhou, H.D., Li, X., Tian, M.Y., Deng, J.J., Xie, P., Sun, Y., Lu, H.J., Zhang, M.Q., Jin, N.Y., Jiang, C., FAT10 Is Critical in Influenza A Virus Replication by Inhibiting Type I IFN,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6
        3)      Ju X., Yan Y., Liu Q., Li N., Sheng M., Zhang L., Li X., Liang Z., Huang F., Liu K., Zhao Y., Zhang Y., Zou Z., Du J., Zhong Y., Zhou H., Yang P., Lu H., Tian M., Li D., Zhang J., Jin N., Jiang C. Neuraminidase of influenza A virus binds 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 directly and induces lysosome rupture, Journal of Virology, 2015
        4)      Zou, Z, Yan, Y, Shu, Y, Gao, R, Sun, Y, Li, X, Ju, X, Liang, Z, Liu, Q, Zhao, Y, Guo, F, Bai, T, Han, Z, Zhu, J, Zhou, H, Huang, F, Li, C, Lu, H, Li, N, Li, D, Jin, N, Penninger*, JM, Jiang*, C (2014)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protects from lethal Avian Influenca A H5N1 Infections Nat Commun 10.1038/ncomms4594.
        5)      Huang, F, Guo, J, Zou, Z, Liu, J, Cao, B, Zhang, S, Li, H, Wang, W, Sheng, M, Liu, S, Pan, J, Bao, C, Zeng, M, Xiao, H, Qian, G, Hu, X, Chen, Y, Chen, Y, Zhao, Y, Liu, Q, Zhou, H, Zhu, J, Gao, H, Yang, S, Liu X, Zheng, S, Yang, J, Diao, H, Cao, H, Wu, Y, Zhao, M, Tan, S, Guo, D, Zhao, X, Ye,Y, Wu, W, Xu, Y, Penninger, JM, Li, D, Gao*, G, Jiang*, C, Li*, L (2014) Angiotensin II plasma levels are linked to disease severity and predict fatal outcomes in H7N9-infected patients. Nat Commun 10.1038/ncomms4595
        6)      Xu*, C, Ju, X, Song, D, Huang, F, Tang D, Zou, Z, Zhang, C, Joshi, T, Jia, L, Xu, W, Xu, K, Wang, Q, Xiong, Y, Guo, Z, Chen, X, Huang, F, Xu, J, Zhong, Y, Zhu, Y, Peg, Y, Wang, L, Zhang, X, Jiang, R, Li, D, Jiang, T, Xu, D, Jiang*, C (2014) An association analysis between psych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ome-wide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in human adaption to the extreme climate at the Antarctic Dome Argus Mol Psychiatry 10.1038/mp.2014.72.
        7)      Sheng, M, Zhong, Y, Chen, Y, Du, J, Ju, X, Zhao, C, Zhang, G, Zhang, L, Liu, K, Yang, N, Xie, P, Li, D, Zhang*, M.Q, Jiang*, C (2014) Hsa-miR-1246, hsa-miR-320a and hsa-miR-196b-5p inhibitors can reduce the cytotoxicity of Ebola virus glycoprotein in vitroSci China Life Sci. 57(10):959-72
        8)      Wang, W, Yang, P, Zhong, Y, Zhao, Z, Xing, L, Zhao, Y, Zou, Z, Zhang, Y, Li, C, Li, T, Wang, C, Wang, Z, Yu, X, Cao, B, Gao, X, Penninger, J, Wang*, X, Jiang*, C (2013)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CXCL-10/ IP-10 Ameliorated Influenza A (H1N1) 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Cell Res. 23:577-580
        9)      Yan, Y, Zou, Z, Sun, Y, Li, X, Xu, K, Wei, Y, Jin*, N, Jiang*, C (2013) Anti-Malaria Drug Chloroquine is Highly Effective in Treating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fection in an Animal Model Cell Res. 23:300-302
        10)      Zhang, Y, Deng, J, Zhang, Y, Guo, F, Li, C, Zou, Z, Xi, W, Tang, J, Sun, Y, Yang, P, Han, Z, Jiang*, C (2013) Functionaliz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ause Reversible Acute Lung Injury and Induce Fibrosis in Mice J. Mol. Med. 91:117-128
        11)      Sun, Y, Li, C, Shu, Y, Wang, H, Ju, X, Zou, Z,Wang, H, Rao, S, Guo, F, Liu, H, Nan, W, Zhao, Y, Yan, Y, Tang, J, Zhao, C, Yang, P, Liu, K, Wang, S, Lu, H, Li, X, Tan, L, Gao, R, Song, J, Gao, X, Tan, X, Qin, Y, Xu, K, Li D, Jin*, N, Jiang*, C (2012) Inhibition of Autophagy Ameliorates Acute Lung Injury Caused by Avian Influenza A H5N1 Infection. Science Signaling (Cover Story) 5 (212) ra16
        12)      Yang, N, Ma, P, Lang, J, Zhang, Y, Deng, J, Ju, X, Zhang, G, Jiang*, C (2012) Phosphatidylinositol 4-Kinase III_ Is Required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pike-mediated Cell Entry. J. Biol. Chem. 287(11) 8457-8467
        13)      Li, C, Yang, P, Sun, Y, Li, T, Wang, C, Wang, Z, Zou, Z, Yan, Y, Wang, W, Wang, C, Chen, Z, Xing, L, Tang, C, Ju, X, Guo, F, Deng, J, Zhao, Y, Yang, P, Tang, J, Wang, H, Zhao, Z, Yin, Z, Cao, B, Wang*, X, Jiang*, C (2012) IL-17 response mediates acute lung injury induced by the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Virus. Cell Res. 22:528-538
 
        5. 課題組近5年專利
        1)      SSU72蛋白的應用(MP1613950)
        2)      中藥提取物在制備核酸遞送試劑中的應用及其相關產品(PCT/CN2017/078683)
        3)      小RNA及其用于預防和/或治療纖維增生性病癥和/或綜合(PCT/CN2017/078815)
        4)      CXCL-10抑制劑在制備和/或預防肺損傷的藥物中的用途(201210150909.6)
 
        五、劉英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科技攻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子課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歐洲糖尿病研究基金會等研究項目。以通訊作者近年在Hepatology、Human Molecular Genetics、Journal Medical Genetics、Diabetes等國際專業(yè)雜志上發(fā)表研究論文40余篇,其中一篇論文2012年獲得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稱號。課題組現(xiàn)有副主任技師1人、副研究員1人,在讀博士生4人、碩士生5人。已培養(yǎng)畢業(yè)博士生8人、碩士生14人。直博研究生劉楊完成的“線粒體生成相關基因多態(tài)性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lián)研究”獲得2009年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直博研究生李景云完成的“發(fā)作性運動源性手足舞蹈徐動癥致病基因突變篩查”論文被評選為2012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博士生李銘2015年被評為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優(yōu)秀博士。碩士研究生陳康梅因圓滿完成“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遺傳易感性的研究”、“ATF6啟動子結構和功能研究 ”,獲得2013年國家獎學金。課題組研究方向為: 1. 多基因疾病易感基因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多基因疾病易感基因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以乙等重大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尋找、鑒定與疾病以及藥物療效相關的基因及遺傳多態(tài)性位點,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功能研究,以闡明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分子機制,為肝細胞肝癌提供新的基于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潛在靶點,為抗HBV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2. 單基因疾病致病基因的識別及其功能研究:通過基因突變篩查策略識別單基因遺傳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致病基因,并研究致病基因突變體導致突觸功能異常的分子機制。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劉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1年10月出生,1999年3月畢業(yè)于日本國鳥取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化學專業(yè),獲得博士學位;自1999年5月至今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2008年7月任副所院長。現(xiàn)任北京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監(jiān)事長、《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編委,2015年榮獲第七屆“國家衛(wèi)生計生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3. 課題組成員介紹
        伍曉盼副研究員,男,1984年1月出生。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導師。2010年畢業(yè)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并留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乙型肝炎、肝癌等肝臟代謝類疾病易感基因的功能調控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一項(8110154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基因多態(tài)性與肝細胞肝癌遺傳易感性的關系及其功能研究”。以及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協(xié)和青年科研基金項目一項,主要進行α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藥物遺傳學研究。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了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科技部十一五重大專項項目等科研項目,在乙肝相關肝癌遺傳易感性及其分子機制、乙型肝炎重癥化轉歸及慢性乙肝個體化治療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4.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發(fā)作性運動源性手足舞蹈徐動癥致病基因PRRT2突變體的突觸傳遞功能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80 2014 2017
2 Prrt2與突觸蛋白相互作用調控神經元興奮性的分子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任基金 15 2017 2017 
 


        5.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Genetic Variation in STAT4 Predicts Response to Interferon-a Therapy for Hepatitis B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LOGY. 2016;63( 4):1102-1111
        2)      PRRT2 Mutant Leads to Dysfunction of Glutamate Signaling.Int. J. Mol. Sci. 2015;16:9134-9151.
        3)      A functional polymorphism in ADAR1 gene affects HBsAg seroclearance both spontaneously and interferon induced.Liver Int. 2014; 34: 1560–1565.
        4)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polymorphisms in the HLA-DR region associated with non-respons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s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14;23(8):2210-2219
        5)      A missense polymorphism in ATF6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bably by altering ATF6 levelInt J Cancer.2014; 135:61–68 
        6)      Polymorphisms in the VEGFA promoter are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altering promoter activity. Int J Cancer. 2013;133(5):1085-93
        7)      Replication of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sceptibility Loci in a Chinese PopulationPLoS ONE. 2013,8(10): e77315. doi:10.1371/journal.pone.0077315
        8)      CD3Z Genetic Polymorphism in Immune Respons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Two Independent Chinese PopulationsPLoS ONE. 2012, 7(4): e353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35303
        9)      Targeted genomic sequencing identifies PRRT2 mutations as a cause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J Med Genet. 2012;49:76-78
        10)      Evaluation of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response to interferon-α based therapy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Chinese. Antiviral Research. 2012;93(2):297-300
        11)      Polymorphisms in ADAR1gene affect response to interferon alpha based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in Han Chinese. Antiviral Research. 2012;94: 272–275
 
        六、余佳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本課題組由張俊武研究員建立于1993年,承擔過國家七五、863、基礎研究重大前期專項、973、重大科學計劃、美國中華醫(yī)學基金(CM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面上項目等,過去近二十年重點研究珠蛋白基因表達調控、造血相關基因功能及機制及老年性癡呆(AD)相關基因,已畢業(yè)博士33人,碩士6人。共發(fā)表論文130多篇(SCI 44篇)。2012年,余佳研究員接任課題組長,現(xiàn)有工作人員包括:余佳(研究員)、 張俊武(研究員)、馬艷妮(副研究員)、王小爽(助理研究員)、趙華路(副主任技師)、司艷敏(技術員)、郭江濤(技術員)、何金蓉(技術員)及博士后1人,在讀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2人,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后1人。課題組現(xiàn)階段以RNA和干細胞生物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了完善的胚胎干細胞和造血干細胞研究體系、RNA實驗體系及計算生物學平臺,并與國內外多個領域內一流實驗室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共享研究資源、共同培養(yǎng)研究生與博士后。課題組既有豐富的歷史沉淀,又年輕而朝氣蓬勃,學術氣氛積極向上,致力于成為“嚴謹、求實、快樂、奮進”的研究團隊。歡迎各位有志于科學研究、對干細胞及RNA生物學感興趣的考生報考。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余佳研究員,男,1978年生,博士生導師,RNA與干細胞生物學研究組組長,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PI,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6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理學博士。2006-2007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工作(Post-doc)。2007-2009年在美國西北大學Feinberg醫(yī)學院工作(Post-doc),師從毛囊干細胞發(fā)現(xiàn)者之一Robert Lavker教授。2009年10月作為人才引進加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系,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2012年4月聘任為研究組長,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PI。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等;作為負責人承擔科技部973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及國家重大研究計劃。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7,生命科學部)、北京市“科技新星”(2011)、“協(xié)和新星”(2010)、人事部“回國留學人員擇優(yōu)資助” (2010)等人才計劃支持。余佳博士同時擔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以色列Weizmann研究所聯(lián)合實驗室PI,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首席科學家,人血細胞分子圖譜(ABC)研究聯(lián)盟首批倡議及參加成員。近五年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EMBO Journal、Cell Research、Cancer Research、Nucleic Acids Research、Autophagy、Oncogene、MCB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SCI論文20余篇,被引用1900余次。目前擔任北京市生化協(xié)會理事、青年委員會主任;中國生理學會血液生理專業(yè)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實驗血液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協(xié)會血液病精準診療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擔任Blood, Nucleic Acids Research, Oncogene, Cancer Research, MCB, JBC等雜志特邀審稿人。
 
        3. 課題組成員介紹
        張俊武研究員,男,1946年9月出生。1970年北京大學生化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后留校作助教。1979年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做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后留所。1985-88及1991-92在美國Univ. of Washington醫(yī)學遺傳專業(yè)和Markey分子醫(yī)學中心做senior fellow。1993年為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1994年獲博導資格。研究過地中海貧血等遺傳病基因診斷、老年性癡呆相關基因、低氧應答機制和珠蛋白基因表達調控。近幾年重點研究與髓系細胞分化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相關的蛋白質基因和非編碼RNA的功能機制及表達調控。共發(fā)表論文160余篇(SCI 77篇,SCI引用千余次)。曾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1項,三等2項,第2或3完成人)及8項部級成果獎(一等1項,二等7項,5項為第1或2完成人)。主編論著1部《血紅蛋白與血紅蛋白病》,參編10部。多年作為研究生《基因分子生物學》和《醫(y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主講之一。1998年被評為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馬艷妮副研究員,女,1981年11月出生,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2008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理學博士。2008-2011年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2011年7月加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基金項目、面上項目,作為科研骨干參與科技部973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獲北京市“科技新星”(2017)、“協(xié)和新星”(2015)等人才計劃支持。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EMBO J、Mol Cell Bio、Sci Rep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SCI論文8篇。以共作者在Cell Res、Oncogene、NAR、Cancer Res、Cell Death&Differ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SCI論文17篇。目前研究方向為非編碼RNA及RNA結合蛋白在多能干細胞分化、紅細胞發(fā)育成熟、珠蛋白基因表達調控中的功能機制研究。
        王小爽助理研究員,女,1985年10月出生,博士。2011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理學博士。2011-2016年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2016年9月加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基金項目。作為第一作者或共作者在Blood、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 Natl Acad Sci USA、J Infect Dis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SCI論文10篇。目前研究方向為非編碼RNA及RNA結合蛋白在髓系分化及白血病調控中的功能機制,以及非編碼RNA加工與成熟的分子機制及其在干細胞分化與相關疾病中的功能機理。4.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造血細胞發(fā)育調控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350 2018 2022
2 造血干細胞異質性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 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 200 2017 2020
3 長非編碼RNA在造血髓系分化發(fā)育中的功能和機制 重點項目 273 2016 2020
4 精子發(fā)生中LncRNA及互作復合體表達的動態(tài)網絡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39 2015 2019
5 中胚層主導性miRNA基因簇的鑒定及其“表型彈性”的分子機制探索 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 80 2015 2017
6 幽門螺桿菌所致胃組織炎癥惡性轉化過程中“節(jié)點miRNA”分子的鑒定、分子機制及表達調控研究 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 70 2012 2014
7 Linc-CEBPG與KSRP的相互作用對單核細胞分化的調控作用及機理研究 面上項目 80 2014 2017
8 造血干細胞發(fā)育、維持與再生的調控機制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 200 2016 2020
9 非編碼RNA在干細胞命運與調控中的功能與分子機制 973前期導向項目 150 2011 2015
 

        5.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Hongmei Zhao†, Xiaoshuang Wang†, Ping Yi†, Yanmin Si, Puwen Tan, Jinrong He , Shan Yu, Yue Ren, Yanni Ma, Junwu Zhang, Dong Wang*, Fang Wang*, Jia Yu*. KSRP specifies monocytic and granulocytic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regulating miR-129 biogenesis and RUNX1 express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In press.
        2)      Fang Wang†, Wei Song†, Hongmei Zhao†, Yanni Ma, Yuxia Li, Di Zhai, JingnanPi, Yanmin Si, Jiayue Xu, Lei Dong, Rui Su, Mengmeng Zhang, Yong Zhu, Xiaoxia Ren, Fei Miao, Wenjie Liu, Feng Li, Junwu Zhang, Aibin He, Ge Shan,Jingyi Hui, Linfang Wang, Jia Yu*. The RNA-binding protein QKI5 regulates primary miR-124-1 processing via a distal RNA motif during erythropoiesis. Cell Research. 2017 Mar; 27(3):416-439.
        3)      Yongfei Hu, Yan Huang, Ying Yi, Hongwei Wang, Bing Liu*, Jia Yu*, Dong Wang*.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highlights transcription activity of autophagy-related genes dur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formation in mouse embryos. Autophagy. 2017 Apr 3;13(4):770-771.
        4)      Ying Yi, Yue Zhao, Chunhua Li, Lin Zhang, Huiying Huang, Yana Li, LanlanLiu, Ping Hou, Tianyu Cui, Puwen Tan, Yongfei Hu, Ting Zhang, Yan Huang,Xiaobo Li*, Jia Yu*, Dong Wang*. RAID v2.0: an updated resource of RNA-associated interactions across organism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7 Jan 4;45(D1):D115-D118.
        5)      S Ai, Y Peng, C Li, F Gu, X Yu, Y Yue, Q Ma, J Chen, Z Lin, P Zhou, H Xie, TW Prendiville, W Zheng, Y Liu, SH Orkin, DZ Wang, J Yu, WT Pu, A He. EED orchestration of heart maturatio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HDACs is H3K27me3-independent. Elife. 2017;6.
        6)      Rui Su†, Lei Dong†, Dongling Zou, Hongmei Zhao, Yue Ren, Feng Li, Ping Yi, Lanfang Li, Yong Zhu, Yanni Ma, Jing Wang, Fang Wang*, Jia Yu*. microRNA-23a, -27a and -24 synergistically regulate JAK1/Stat3 cascade and serve as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in human acute erythroid leukemia. Oncogene. 2016 Nov 17;35 (46):6001-6014. 
        7)      Weibin Wang†, Lijun Zhao†, Xueju Wei, Lanlan Wang, Siqi Liu, Yu Yang, Fang Wang, Guotao Sun, Junwu Zhang, Yanni Ma*, Yupei Zhao*, Jia Yu*. MicroRNA-320a promotes 5-FU resistance in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Jun 9;6:27641.
        8)      Feng Li, Ping Yi, Jingnan Pi, Lanfang Li, Fang Wang*, Aihua Liang*, Jia Yu*.QKI5-mediated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the histone variant macroH2A1 regulates gastric carcinogenesis. Oncotarget. 2016 May 31;7(22):32821-34.
        9)      Haixin Yin†, Peng Song†, Rui Su, Guihua Yang, Lei Dong, Min Luo, Bin Wang, Bei Gong, Changzheng Liu, Wei Song, Fang Wang, Yan-Ni Ma, Jun-Wu Zhang, Weibin Wang*, Jia Yu*. DNA Methylation mediated down-regulating ofMicroRNA-33b and its role in gastric cancer.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Jan 5;6:18824.
        10)      Yanni Ma†, Nan Yao†, Guang Liu†, Lei Dong, Fang Wang, Bin Wang, He Dong,Xueju Wei, Meili Zhang, Shaowei Ji, Yufang Liu, Junwu Zhang, Yangming Wang, Yue Huang*, Jia Yu*. Functional screen reveals essential roles of miR-27a/24 in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 The EMBO Journal. 2015. 34(3):361–378.
        11)      Yuxuan Wang†, Changzheng Liu†, Min Luo†, Zhengyi Zhang†, Jianan Gong, Jingjing Li, Lei Dong, Haishuang Lin, Yanni Ma, Fang Wang, Yi Wang, Jie Chen, Junwu Zhang, Hongyan Jia, Yan Kong, Jia Yu*.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nduced miR-29s-cateninδ signaling suppresses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Cancer Research. 2015 April 1. 75(7):1332-44.
        12)      W Song, W-J Liu, H Zhao, S-Z Li, X Guan, J-M Ying, Y-F Zhang, X-X Ren,Fei Miao, M-M Zhang, X-L Li, F Wu, Y-C Zhao, Y-Y Tian, W-M Wu, J Fu, J-B Liang, W Wu, C-Z Liu, J Yu, S-D Zong, S-Y Miao, X-D Zhang, L-F Wang. Rhomboid domain containing 1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EGFR signaling pathwa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Aug 24;6:8022.
        13)      W-Z Peng, S Si, Q Zhang, C Li, F Zhao, F Wang, J Yu*, R Ma*. Long non-coding RNA MEG3 functions as a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to regulate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Research. 2015 Aug 8;34:79.
        14)      Z Li, H Lei, M Luo, Y Wang, L Dong, Y Ma, C Liu, W Song, F Wang, J Zhang, J Shen*, J Yu*. DNA methylation downregulated mir-10b acts as a tumor suppressor in gastric cancer. Gastric Cancer. 2015 Jan;18(1):43-54. (Cited by 119)
        15)      J Gong†, J Li†, Y Wang†, C Liu†, H Jia, C Jiang, Y Wang, M Luo, H Zhao, L Dong, W Song, F Wang, W Wang, J Zhang*, J Yu*. Characterization of miR-29 family express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mechanistic roles in gastric cancer. Carcinogenesis. 2014. 35 (2):497-506. (Cited by 37)
        16)      F Wang†, Y Zhu†, L Guo†, L Dong, H Liu, H Yin, Z Zhang, Y Li, C Liu,Y Ma, W Song, A He, Q Wang, L Wang, J Zhang, J Li, J Yu*. A regulatory circuit comprising GATA1/2 switch and microRNA-27a/24 promotes erythropoiesi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4 Jan;42(1):442-457.
        17)      J-N Gong†, J Yu†, H-S Lin†, X-H Zhang, X-L Yin, Z Xiao, F Wang, X-S Wang, R Su, C Shen, H-L Zhao, Y-N Ma and J-W Zhang. The role, mechanism and potentiall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microRNA-29 family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2014) 21, 100-112.
        18)      Y Ma, B Wang, F Jiang, D Wang, H Liu, Y Yan, H Dong, F Wang, B Gong, Y Zhu, L Dong, H Yin, Z Zhang, H Zhao, Z Wu, J Zhang, J Zhou, J Yu*. A Feedback Loop Consisting of MicroRNA 23a/27a and the β-Like Globin Suppressors KLF3 and SP1 Regulates Globin Gene Expressio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013 Oct; 33(20):3994-4007.
        19)      Y Zhu†, D Wang†, F Wang†, T Li, L Dong, H Liu, Y Ma, F Jiang, H Yin, W Yan, M Luo, Z Tang, G Zhang, Q Wang, J Zhang, J Zhou, J Yu*.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ATA-1-regulated miRNAs reveals miR-23a to be a positive modulator of erythropoiesi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3. Apr; 41(7):4129-43.
        20)      Jia Yu*, Fang Wang. Recent progress in microRNA study: Benefits from technique advance.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July 2012. 55 (7): 649-650. Invited comment.
        21)      X Wang†, J Gong†, J Yu, F Wang, X Zhang, X Yin, Z Tan, Z Luo, G Yang, C Shen, J Zhang. MicroRNA-29a and microRNA-142-3p are regulators of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lood. 2012 May 24;119(21):4992-5004. (Cited by 90)
 
        七、石磊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本實驗室1978年由潘華珍教授創(chuàng)建,主要研究膜脂膜蛋白相互作用分子機理及紅細胞膜異常的血液病分子機理研究。1993年許彩民教授接課題組后繼續(xù)此方向的研究,同時開始進行腫瘤細胞凋亡與信號轉導及基因表達與調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進展,發(fā)表了一系列的SCI學術研究論文。2014年石磊教授接任課題組長,繼續(xù)開展膜蛋白和生物膜相關研究,目前實驗室以囊膜病毒為研究對象,研究病毒侵染真核細胞過程中病毒和宿主細胞的膜蛋白、膜結合蛋白在病毒復制過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機制。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石磊研究員,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協(xié)和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yè)于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專業(yè),獲博士學位。2007-2012年在耶魯大學、紐約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2014回國加入本所工作,獲國自然基金委“優(yōu)青”基金支持,并獲2015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擔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膜生物學專業(yè)分會理事。近年來一直從事膜蛋白的功能、機制以及生物膜的相關研究工作。
 
        3. 課題組成員介紹
        許彩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74年以來一直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工作(其中,1987-1990年在美國北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高技術研究中心進修三年。)四十年來一直從事血細胞生物膜結構與功能及血液病發(fā)病的分子機理及藥物干預等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近十幾年來主要從事腫瘤細胞凋亡與信號轉導及基因表達與調控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九五” 攻關項目,“973”子課題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20余項。在不斷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國內外Cell Death Disease;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cine;J. Cellular Biochem;  Cancer Letters; Mol Biol Cell;J of Alzheimers Disease;  Apoptosis;等核心雜志上發(fā)表論文140余篇。獲國家教委和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獎三項,發(fā)明專利一項。
        楊洋,石磊課題組副主任技師 ,畢業(yè)于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研究生院。1995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醫(yī)科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系從事生物膜結構與功能、氧化應激與細胞凋亡、信號轉導以及糖基化修飾與生物學功能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以來先后參與了科技部“九五” 攻關項目1項,“973”子課題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衛(wèi)生部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點等共多項國家級和部委級基金。工作以來,在國內外核心期刊雜志上共發(fā)表第一作者中英文學術論文6篇,其余署名文章20余篇。
 
        4.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HIV融合機制的研究 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 130萬元 2016 2019
2 VSV G病毒融合蛋白的作用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89 萬元 2015 2018
3 丙肝和寨卡等黃病毒的感染與致病機制研究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 360萬元 2016 2018

        5.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Yali Ci, Kejian Shi, Lei Shi L*, CM Xu*. ROS inhibit autophagy by down-regulating ULK1 mediated by the phosphorylation of P53 in selenite-treated NB4 cells. Cell Death and Disease (2014) 5, e1542; doi:10. 1038/cddis.2014.506.
        2)      Kaiyan Hui, Yang Yang, Lei Shi, Caimin Xu*.The p38 MAPK-regulated PKD1/CREB/Bcl-2 pathway contributes to selenite-induced colorectal cancer cell apoptosis in vitro and in vivo. Cancer Lett. 2014 ;1;354(1):189-199
        3)      Yang Y, Luo H, Hui K, Ci Y, Shi K, Chen G, Shi L* , Xu CM*. Selenite-induced autophagy antagonizes apopt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Oncol Rep.2015 Dec 10. doi: 10.3892/or.2015.4484.
        4)      Shi L, Shen QT, Alexander Kiel, Wang J, Wang HW, Melia TJ, Rothman JE, Frédéric Pincet. SNARE Proteins: One to Fuse and Three to Keep the Nascent Fusion Pore Open. Science, 2012 Mar 16, 355:1355-1359.
        5)      Shi L*, Kevin Howan*, Qingtao Shen, Yong Jian Wang, James E. Rothman, Frédéric Pincet.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NARE-containing nanodiscs and direct study of cargo release through fusion pores. Nature Protocol, 2013 May;8(5):935-48.
 
        八、彭小忠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本課題組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時,應用差異顯示RT-PCR和比較蛋白質組學等分析技術,從不同發(fā)育階段的胎腦及分化前后的神經系統(tǒng)腫瘤細胞中分離、克隆到一批新的在神經細胞不同發(fā)育或分化階段高表達或特異表達編碼基因的全長cDNA。在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的基因結構與功能研究體系的基礎上近幾年對其中部分基因及其編碼的蛋白質開展了比較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初步揭示了這些基因的生物學功能及發(fā)揮生物學功能的分子機制。近年來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發(fā)育和疾病發(fā)生的分子機理研究,從基因表達調控的多個層次上系統(tǒng)研究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神經細胞增殖、分化的調控機制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發(fā)生的細胞分子機理,為腦發(fā)育以及腦重大疾病的預警、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強伯勤院士,現(xiàn)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62年畢業(yè)于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醫(yī)療系。畢業(yè)后一直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原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工作至今。1982-84年,1988-89年,曾以訪問學者身份先后在美國麻省New England Biolabs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及芝加哥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工作兩年和一年。1994-1999年期間曾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副校長,并曾任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學系主任(1993.1-2007.5)、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4-2004年) 。曾受聘于國家八六三計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成員(1994年-2006)和生物領域首席科學家(1996-2000年), 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主任(1996-2000)?,F(xiàn)社會兼職有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顧問組專家、中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醫(yī)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分會理事長、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協(xié)會副理事長、中華醫(y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和《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副主編、國際雜志《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編委等職。
        袁建剛研究員,1993-2010年任課題組組長。1964-197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獲得學士學位并留校任助教;1978-1987年就讀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系,獲得碩士學位并留所任助研;1987-1992年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所(NIH)任博士后研究人員,客座研究員;1993-2010年回國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0年退休后經所院返聘回所工作。目前作為導師組成員,參與組內科研工作及研究生培養(yǎng)。
        彭小忠研究員,現(xiàn)任課題組組長。1983-1988年畢業(yè)于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湖南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系并獲醫(yī)學學士學位。1988-1991年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生物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實習研究員。1996年就讀于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微生物學專業(yè)并獲理學博士學位。1996-2000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微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系做博士后。2000年至今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研究員、研究員并先后任碩、博士生導師。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并擔任“發(fā)育與生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非編碼RNA在神經和肌肉早期發(fā)育過程中的功能研究及其體內示蹤的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2008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010年獲“協(xié)和學者”特聘教授稱號。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F(xiàn)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生物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3. 課題組成員介紹
        韓為副研究員,2012年畢業(yè)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導師強伯勤教授。研究方向:(1)神經膠質瘤中非編碼RNA與RNA結合蛋白的調控網絡;(2)膠質瘤干細胞的自我更新機制和靶向治療。相關工作發(fā)表于J Clin Invest.(2013),Oncogene(2017)等權威學術雜志。近五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教育部博士點項目1項,院校科研基金3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1項。
        舒鵬程助理研究員,2014年畢業(yè)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獲博士學位,導師彭小忠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神經發(fā)育的分子機制。
 
        4.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組學關鍵技術平臺建立與應用 重大專項 100 2012 2014
2 IRES在翻譯水平上介導的ADAR1表達上調影響神經膠質瘤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 80 2014 2017
3 PCBP2和mir-151-5p/mir-16共同調節(jié)GhoGDIA表達影響神經膠質瘤的轉移和侵襲 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 23 2014 2016
4 腦膠質瘤多維網絡調控機制研究與關鍵節(jié)點挖掘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 50 2016 2018
5 非編碼RNA介導的染色質高級結構動態(tài)變化對神經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功能與分子機制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 386 2016 2020
6 DTD在小鼠學習與記憶能力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 60 2017 2019
7 粒細胞特質表達的長鏈非編碼RNA-HOTAIRMA在神經膠質瘤中的新功能和作用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 60 2017 2019
 


        5.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Zhou J, Wang R, Zhang J, Zhu L, Liu W, Lu S, Chen P, Li H, Yin B, Yuan J,Qiang B, Shu P, Peng X. Conserved expression of ultra-conserved noncoding RNA in mammalian nervous system.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7 Dec;1860(12):1159-1168.
        2)      Shu P, Fu H, Zhao X, Wu C, Ruan X, Zeng Y, Liu W, Wang M, Hou L, Chen P, YinB, Yuan J, Qiang B, Peng X. MicroRNA-214 modulates neural progenitor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targeting Quaking during cerebral cortex development. Sci Rep. 2017 Aug 14;7(1):8014.
        3)      Zhu L, Tan X, Liu W, Mao F, Wu C, Zhou J, Liu X, Lu S, Ma K, Yin B, Luo J,Yuan J, Qiang B, Chen R, Peng X.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intermediate-sizenoncoding RNAs in the rhesus macaque fetal brain. J Genet Genomics. 2017 Mar20;44(3):171-174.
        4)      Hu PS, Xia QS, Wu F, Li DK, Qi YJ, Hu Y, Wei ZZ, Li SS, Tian NY, Wei QF, Shen LJ, Yin B, Jiang T, Yuan JG, Qiang BQ, Han W, Peng XZ. NSPc1 promotes cancer stemcell self-renewal by repressing the synthesis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via targeting RDH16 in malignant glioma. Oncogene. 2017 Aug 17;36(33):4706-4718.
        5)      Wu F, Hu P, Li D, Hu Y, Qi Y, Yin B, Jiang T,Yuan J, Han W, Peng X. RhoGDIαsuppresses self-renewal and tumorigenesis of glioma stem cells. Oncotarget. 2016 Sep 20;7(38):61619-61629.
        6)      Lin X, Yang B, Liu W, Tan X, Wu F, Hu P, Jiang T, Bao Z, Yuan J, Qiang B, Peng X, Han W. Interplay between PCBP2 and miRNA modulates ARHGDIA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in glioma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ncotarget. 2016 Jan 9. doi:10.18632/oncotarget.6869.
        7)      Ye F, Xin Z, Han W, Fan J, Yin B, Wu S, Yang W, Yuan J, Qiang B, Sun W, PengX.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Replicon High-Permissive and Low-Permissive Cell Lines. PLoS One. 2015 Nov 6;10(11):e0142082.
        8)      Yang B, Hu P, Lin X, Han W, Zhu L, Tan X, Ye F, Wang G, Wu F, Yin B, Bao Z,Jiang T, Yuan J, Qiang B, Peng X. PTBP1 induces ADAR1 p110 isoform expression through IRES-like dependent translation control and influences cell proliferation in gliomas. Cell Mol Life Sci. 2015 Jun 6..
        9)      Yang B, Wang S, Zeng J, Zhang Y, Ruan X, Han W, Yin B, Yuan J, Qiang B, Ying W, Qian X, Peng X. Proteomic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128 targets in glioma cells. Proteomics. 2015 Mar 17
        10)      Han W, Wang L, Yin B, Peng X.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in polypyrimidine tract-binding proteins by SUMO1. BMB Rep. 2014 Apr;47(4):233-8.
        11)      Zhu Y, Li H, Li K, Zhao X, An T, Hu X, Park J, Huang H, Bin Y, Qiang B, Yuan J, Peng X, Qiu M. Necl-4/SynCAM-4 is expressed in myelinating oligodendrocytes but not required for axonal myelination. PLoS One. 2013 May 20;8(5):e64264.
        12)      Han W, Xin Z, Zhao Z, Bao W, Lin X, Yin B, Zhao J, Yuan J, Qiang B, Peng X.RNA-binding protein PCBP2 modulates glioma growth by regulating FHL3. J Clin Invest. 2013 May 1;123(5):2103-18.
        13)      Gao X, Yang L, Ma Y, Yang J, Zhang G, Huang G, Huang Q, Chen L, Fu F, Chen Y, Su D, Dong Y, Ma X, Lu C, Peng X. No association of functional variant in pri-miR-218 and risk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Gene.2013 Jul 10;523(2):173-7.
        14)      Pan Y, Zhang J, Liu W, Shu P, Yin B, Yuan J, Qiang B, Peng X. Dok5 is involved in the signaling pathway of neurotrophin-3 against TrkC-induced apoptosis.Neurosci Lett. 2013 Aug 14. doi:pii: S0304-3940(13)00725-8.
        15)      Li A, Lin X, Tan X, Yin B, Han W, Zhao J, Yuan J, Qiang B, Peng X. Circadian gene Clock contributes to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glioma and is directly regulated by tumor-suppressive miR-124. FEBS Lett. 2013 Aug2;587(15):2455-60.
 
        6. 課題組近5年專利
        聚胞嘧啶結合蛋白2抑制劑在制備治療人神經膠質瘤的藥物中的用途。彭小忠、韓為、強伯勤、袁建剛ZL.20120100156727.X
 
        九、鄭直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1)將先進生物技術應用于臨床醫(yī)學與診斷,特別是臨床分子診斷新技術的研究。主要領域包括對傳染病大規(guī)模高通量、高靈敏快速篩查所需新技術的研究,以及適用于精準醫(yī)學及個性化醫(yī)療臨床檢測所需的生物標記物(包括基因突變/SNP、基因表達、甲基化、CTC、 cfDNA、蛋白質標記物、小分子代謝標記物等)的發(fā)現(xiàn)及其大規(guī)模高通量檢測新技術的研究。課題組已研發(fā)出CLIP-PCR、MELPA等一系列獨創(chuàng)檢測新技術并已在臨床實踐中應用。(2)內分泌腫瘤的致病機理研究。課題組利用基因組學技術對一種內分泌腫瘤的大量臨床樣品進行基因組和表達譜分析,發(fā)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該腫瘤的抑癌基因,在高達70%的散發(fā)性腫瘤中發(fā)生功能缺失,其生物學功能可解釋大部分散發(fā)性和家族性腫瘤的發(fā)生機制。我們正在進一步研究其致病的分子機理,包括其調控機制及其參與的分子調控網絡和信號通路。課題組成員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共3次參加美國臨床化學學會年會,均獲得當年的"國家臨床生化學院(NACB)杰出論文摘要獎",其中兩人并獲得國際旅行獎,兩人獲得大會報告機會,一人獲得研究生旅行獎及研究生科研獎,兩人還獲得“Pediatric & Maternal-Fetal”分會最佳摘要獎。課題組成員還曾獲中國全國生物化學大會青年科學家論壇優(yōu)秀報告三等獎。課題組研發(fā)的關于瘧疾檢測和關于丙型肝炎檢測的新方法分別成為美國臨床化學學會(AACC)和美國化學會(ACS)的新聞發(fā)布內容,并受到近80家美國新聞媒體網站的轉載和報道。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鄭直研究員,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基礎學院教授,儀器中心主任,“協(xié)和學者”特聘教授。198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97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神經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1997-2000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血液科作博士后,利用當時新興的生物芯片技術研究血液腫瘤的致病機理, 獲醫(yī)學院“院長獎學金”和美國NIH博士后獎學金(NRSA)。 2000年后在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從事基因檢測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工作,曾先后結合與應用微顆粒技術,納米熒光材料(量子點)及信號擴增等先進技術與材料發(fā)展出多種新型基因檢測手段。領導研發(fā)出的產品被廣泛應用于Amgen,Pfizer,J&J, Eli Lilly等制藥公司的研發(fā)工作及臨床實驗項目中。曾獲美國臨床化學學會(AACC)北加州分會2007年度"臨床化學杰出科技貢獻獎"。現(xiàn)為美國臨床化學學會及Alpha Chi Sigma會員。2007年秋回國工作,2008年獲人事部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資助金。課題組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計劃等資助。
 
        3.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重要寄生蟲病檢測和檢測技術研究 重大專項子課題 40 2012 2015
2 乙型肝炎疫苗質量控制及評價研究 重大專項子課題 90 2012 2015
3 直接檢測血液中瘧原蟲RNA:高靈敏度高通量分子診斷瘧疾方法的建立和應用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70 2013 2016
4 高通量核酸檢測新方法研究 協(xié)和學者基金 100 2015 2018
 

        4.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Tian, X, Zhou, J, Zhao, Y., Cheng, Z., Song, W., Sun, Y., Sun, X*., and Zheng, Z*.. High-throughput, Multiplex Genotyping Directly from Blood or Dried Blood Spot without DNA Extraction for the Screening of Multiple G6PD Gene Variants at Risk for Drug-induced Hemolysis,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2017, 19: 638-650.
        2)      Xu Y and Zheng Z*, Direct RNA detection without 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 and PCR: Combining sandwich hybridization with signal amplification based on branched 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 79 : 593-599
        3)      Cheng Z, Wang D, Tian X, Sun Y, Sun X*, Xiao N*, Zheng Z* Capture Ligation Probe-PCR (CLIP-PCR) for Molecular Screening, with Application to Active Malaria Surveillance for Elimination. Clin Chem. 2015, 61:821-8
        4)      Tian X, Chen D, Zhang R,Zhou J, Peng X,Yang X*, Zhang X*, Zheng Z*, Quantitative survey of multiple CpGs from 5 genes identifies CpG methylation panel discriminating between high- and 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linical Epigenetics. 2015, 7:4
        5)      Mu X*, Xin X, Fan C, Li X, Tian X*, Xu K, Zheng Z*. A paper-based skin patch for the diagnostic screening of cystic fibrosis. Chem Commun 2015, 51:5365.
        6)      Mu M*, Zhang L, Chang S, Cui W and Zheng Z*. Multiplex Microfluidic Paper-based Immuno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 5338-5344.
        7)      Mu X, Liang Q*, Zhou J, Ren K, Hu P, Wang Y, Zheng Z*, Luo G*. “Oil-water biphasic parallel flow for the precise patterning of metals and cells”,Biomed Microdevices, 2014;16(2):245-53
        8)      Cheng, Z, Sun, X, Yang, Y, Wang, H and Zheng, Z* "A Novel, Sensitive Assay for High-Throughput Molecular Detection of Plasmodia for Active Screening of Malaria for Elimination" J. Clin. Microbio 2013. 51:125-130。
        9)      Ran R, Li L*, Wang M, Wang S, Zheng Z*, Lin PP. Determination of EGFR mutations in single cells microdissected from enriched lung tumor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al Bioanal Chem. 2013;405(23):7377-82.
 
        十、王曉月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研究方向為癌癥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主要致力于使用系統(tǒng)生物學方法研究癌癥的發(fā)生機制并探索可能的療法。一方面通過整合已有的大量基因組學和臨床數據,挖掘與癌癥風險、癌癥治療相關的突變位點,并研究它們的作用機制;另一方面使用高通量實驗方法檢測基因-基因間、基因-藥物間相互作用,尋找可能的藥物靶點和治療方法。實驗室注重新基因組學技術和生物信息學方法的融合,2014建立以來,已形成了一支來自不同專業(yè)背景的交叉學科團隊,建成了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組學和臨床數據的大規(guī)模分析以及細胞模型的完整研究平臺。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王曉月研究員,2010年博士畢業(yè)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2010年到2013年在芝加哥大學基因組學和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被聘為“協(xié)和學者”特聘教授?,F(xiàn)任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生物信息中心主任,課題組隸屬于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 課題組成員介紹:
        梁俊波助理研究員,2011年畢業(yè)于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王琳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癌癥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參與相關工作發(fā)表于 Genome Biol(2017)等學術期刊。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資助(項目號:81502420;2016-2018,19.8萬元)。
 
        4.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通過系統(tǒng)檢測基因間相互作用探索癌癥基因功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80 2015 2018
2 極端條件與有害環(huán)境因子引發(fā)的心理、病理及生理改變機制的研究 中 國 醫(yī) 學 科 學 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 200 2016 2017
 3 肝膽惡性腫瘤精準治療靶點的高通量篩選與驗證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 840 2017 2020
 

        5.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Liu S., Liu Y., Zhang Q., Wu J., Liang J., Yu S., Wei G.H., White K.P. and Wang X. 2017.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risk. Genome Biology.18:194.
        2)      Zhang W., He H., Zang M., Wu Q, Zhao H., Lu L.L., Ma P., Zheng H., Wang N., Zhang Y., He S., Chen X., Wu Z., Wang X., Cai J., Liu Z., Sun Z., Zeng Y.X., Qu C. and Jiao Y. 2017. Genetic features of aflatoxin-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Gastroenterology. (17):30333-5.
        3)      Xue Y., Lameijer E.W., Ye K., Zhang K., Chang S., Wang X., Wu J., Gao G., Zhao F., Li J., Han C., Xu S., Xiao J., Yang X., Ying X., Zhang X., Chen W.H., Liu Y., Zhang Z., Huang K. and Yu J. 2016. Precision medicine: What Challenges are we facing? 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16) 30140-1.
        4)      Huang D.S., Tao H.Q., He X.J., Long M., Yu S., Xia Y.J., Wei Z., Xiong Z., Jones S., He Y.P., Yan H. and Wang X. 2015. Prevalence of deleterious ATM germline mutation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Oncotarget. 6(38):40953.
        5)      Wang X., Fu Q.A., McNerney M.E. and White K.P. 2014. Widespread genetic epistasis among cancer gen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5:4828.
        6)      McNerney M.E., Brown C.D., Wang X., Bartom E.T., Karmakar S., Bandlamudi C., Yu S., Stricker T., Anastasi J., Vardiman J.M., Le Beau M.M. and White K.P. 2013. CUX1 is a haploinsufficient tumor suppressor gene on chromosome 7 frequently inactivated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lood 121(6):975-983.
 
        十一、張勇課題組
        1. 課題組簡介
        經典的生物化學研究認為細胞代謝的重要功能是為細胞的基本活動提供物質基礎和能量保證,而忽略了生物體代謝的信息傳遞作用。近年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對細胞代謝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即機體代謝的功能不僅僅是為細胞活動提供物質和能量,更為重要的是細胞代謝中的代謝產物(特別是代謝中產物小分子,intermediate metabolites)和代謝酶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信號轉導功能。探討細胞代謝與細胞活動之間的信號轉導聯(lián)系已成為生命科學中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因此,發(fā)現(xiàn)和揭示這些具有細胞信號轉導功能的酶和相應的代謝小分子在調控各種生命現(xiàn)象中的功能與分子機制將為解釋生命的起源、進化、發(fā)育和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等各種基本生命現(xiàn)象和過程的本質提供最為基本的物質和信息基礎。 
        骨骼肌作為機體最大的代謝內分泌器官在維持機體代謝穩(wěn)態(tài)平衡中起著十分重要的調控功能。更有趣的是,骨骼肌成體干細胞位于骨骼肌纖維(Myofibers)的基底膜上?;谝陨辖Y果,本課題組正在利用骨骼肌代謝作為研究系統(tǒng),探討“骨骼肌代謝微環(huán)境(metabolic niche of myofibers)對骨骼肌干細胞功能和機體整體代謝穩(wěn)態(tài)調控的作用及分子機制”。這是本課題組自2003年由朱大海教授組建以來始終致力于探究的科學問題。在此研究系統(tǒng)下,本課題組研究的切入點是非編碼RNA和小分子代謝中間產物在調控骨骼肌代謝微環(huán)境、骨骼肌干細胞功能異質性和機體代謝穩(wěn)態(tài)調控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機制。同時,為了更深入的揭示細胞代謝對基因表達調控的表觀遺傳學機制,本課題組正在利用Hi-C、RNA-Seq和ChIP-Seq等各種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等系統(tǒng)性研究手段,用整合生物學的觀點從染色質高級結構動態(tài)變化角度解析所研究的調控因子發(fā)揮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分子機制。 
        本課題組有明確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科學問題,前沿和成熟的技術平臺和研究經費的支持(朱大海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的科技部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項目“非編碼 RNA 介導的染色質高級結構動態(tài)變化對骨骼肌細胞譜系命運決定的調控作用及分子機制”;張勇教授主持的科技部973項目“骨骼肌與脂肪細胞轉換關鍵因子的鑒定及功能”;朱大海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骨骼肌特異表達Linc-RAM在骨骼肌細胞譜系建立中的功能”和面上項目“代謝小分子乙酰乙酸以信號分子方式調控骨骼肌再生與骨骼肌疾病的功能與分子機制”;張勇教授主持的自然基金委項目“MyoD結合的骨骼肌特異長非編碼RNA(Linc-MCD)調控MyoD功能的分子機制”;以及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 
        本課題組在非編碼RNA研究方面,從骨骼肌特異表達非編碼RNA的系統(tǒng)鑒定(Nucleic Acids Res. 2009,BMC Genomics. 2010, 2011),到非編碼RNA調控骨骼肌干細胞異質性功能及分子機制(Nature Commun. 2015, 2017,Cell Death Dis, 2017)已取得了一些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長非編碼RNA方面,采用生物信息學方法發(fā)現(xiàn)鑒定了一個受MyoD調控在骨骼肌細胞中特異表達的長非編碼Linc-RAM(Long intergenic ncRNA of Activator of Myogenesis), 利用Linc-RAM敲除小鼠在整體動物水平發(fā)現(xiàn)了Linc-RAM在調控骨骼肌細胞譜系命運決定和分化中的功能,解析了Linc-RAM通過直接結合MyoD介導表觀遺傳調控復合物MyoD/Baf60c/Brg1的組裝進而調節(jié)肌細胞分化相關基因的表達的分子機制(Nature commun.2017)。 
        在細胞代謝的調控功能與分子機制方面,本課題組首次揭示了小分子代謝中間產物乙酰乙酸作為信號分子調控骨骼肌干細胞的激活、增殖與分化的新功能和新的分子機制(J Biol Chem. 2016);更為有趣的是,骨骼肌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無效循環(huán)(Futile cycle)代謝途徑對脂肪組織中脂肪酸代謝的調控功能,揭示了該無效循環(huán)介導的骨骼肌和脂肪組織間相互作用(Inter-organ communication)對維持小鼠整體代謝穩(wěn)態(tài)的調控功能(EBioMedicine. 2016)。EBioMedicine當期發(fā)表評論文章指出:“本研究在整體動物水平上,首次發(fā)現(xiàn)代謝通路中的無效循環(huán)(Futile cycle)在維持機體能量代謝穩(wěn)態(tài)中的調控功能及其分子機制”。同時,本課題組還首次揭示了骨骼肌分泌因子Myostatin通過激活AMPK促進糖酵解調節(jié)骨骼肌組織糖代謝(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10),以及以旁分泌方式通過調控腫瘤細胞代謝的機制誘導腫瘤細胞凋亡(Cell Death Dis. 2013)。最近的研究表明,Myostatin基因敲除小鼠骨骼肌組織中表達上調的miR-30e調控酵解型肌纖維的形成和代謝(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17),可能是Myostatin調控機體代謝穩(wěn)態(tài)平衡的機制之一。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骨骼肌分泌的細胞因子在調控細胞能量代謝和疾病方面發(fā)揮非常重要的調控功能。在Myostatin發(fā)揮功能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本課題組鑒定了三條信號轉導通路(Cancer Res. 2006;J Biol Chem. 2007;Cellular Signalling,2008)。
 
        2.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
        張勇研究員, 1994年哈爾濱師范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1997年哈爾濱醫(yī)科大學獲遺傳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醫(yī)學遺傳學專業(yè)博士學位。2004~2006年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留所工作?,F(xiàn)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承擔研究生的發(fā)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基礎及超微結構的分子生物學、經典英文文獻閱讀技巧等課程教學。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發(fā)育生物學分會會員,北京市細胞生物學會會員,北京市生理學會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會員。
        張勇博士所在研究組長期從事骨骼肌干細胞生物學與骨骼肌代謝的調控功能及分子機制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包括:骨骼肌成體干細胞對骨骼肌組織損傷再生、肌營養(yǎng)不良和肌少癥的調控功能與分子機制;染色質高級結構動態(tài)變化調控骨骼肌細胞譜系命運決定與分化的分子機制;骨骼肌代謝對機體代謝穩(wěn)態(tài)的調控功能與分子機制。特別是,目前主要集中于探討骨骼肌代謝調控的分泌因子以旁分泌的方式調控骨骼肌成體干細胞的功能及其對肌營養(yǎng)不良和肌少癥病理發(fā)生的調控、骨骼肌代謝調控的肌纖維分泌因子以內分泌方式對整個機體代謝穩(wěn)態(tài)的調控及其分子機制。期望為肌營養(yǎng)不良、肌少癥和代謝綜合征等肌肉相關性疾病的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和藥物靶點。先后主持多項國家和部級科研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培育項目1項,科技部973課題2項。作為副組長主持863課題2項、作為骨干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發(fā)表SCI研究論文近30篇。
        她們研究組在非編碼RNA和小分子代謝中間產物調控骨骼肌干細胞功能及其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系統(tǒng)鑒定了一批骨骼肌組織中表達的非編碼RNA(Nucleic Acids Res. 2009;BMC Genomics. 2010;BMC Genomics. 2011);采用轉基因和遺傳示蹤系統(tǒng)(Rosa26mTmG)揭示了小分子非編碼RNA(miR-431)調控骨骼肌成體干細胞異質性建立和維持的分子機制(Nat Commun. 2015);揭示了小分子代謝中間產物乙酰乙酸作為信號分子調控骨骼肌干細胞的激活、增殖與分化的新功能和新的分子機制(J Biol Chem. 2016);闡明了骨骼肌組織高豐度表達的小分子非編碼RNA(miR-127)通過靶向鞘氨醇受體S1PR3調控骨骼肌干細胞分化促進骨骼肌損傷再生緩解肌營養(yǎng)不良病理表型(Cell Death Dis, 2017);發(fā)現(xiàn)和證明了一個骨骼肌特異表達與MyoD相結合的長非編碼Linc-RAM在調控骨骼肌細胞譜系命運決定和分化中的功能,解析了其發(fā)揮功能的分子機制:Linc-RAM直接結合MyoD介導表觀遺傳調控復合物MyoD/Baf60c/Brg1的組裝進而調節(jié)肌細胞分化相關基因的表達(Nat Commun. 2017)。在骨骼肌代謝調控方面,她們采用轉基因小鼠模型揭示了骨骼肌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無效循環(huán)(Futile cycle)對脂肪組織中脂肪酸代謝的調控功能,發(fā)現(xiàn)了該無效循環(huán)介導的骨骼肌和脂肪組織間相互作用(Inter-organ communication)對維持小鼠整體代謝穩(wěn)態(tài)的調控功能(EBioMedicine. 2016)。EBioMedicine當期發(fā)表評論文章指出:“本研究在整體動物水平上,首次發(fā)現(xiàn)代謝通路中的無效循環(huán)(Futile cycle)在維持機體能量代謝穩(wěn)態(tài)中的調控功能及其分子機制。”
 
        3. 課題組主要科研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性質及來源 項目經費 起始年度 終止年度
1 骨骼肌特異表達Linc-RAM在骨骼肌細胞譜系建立中的功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 344 2016 2019
2 代謝小分子乙酰乙酸以信號分子方式調控骨骼肌再生與骨骼肌疾病的功能與分子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85 2015 2018
3 非編碼 RNA 介導的染色質高級結構動態(tài)變化對骨骼肌細胞譜系命運決定的調控作用及分子機制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干細胞與轉化研究專項 534 2016 2020
4 MyoD結合的骨骼肌特異長非編碼RNA(Linc-MCD)調控MyoD功能的分子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85 2015 2018
5 骨骼肌與脂肪細胞轉換關鍵因子的鑒定及功能
 
科技部973 300 2015 2019
 

        4. 課題組近5年代表性論文
        1)      Xiaohua Yu#, Yong Zhang#*, Tingting Li, Zhao Ma, Haixue Jia, Qian Chen, Yixia Zhao, Lili Zhai, Ran Zhong, Changyin Li, Xiaoting Zou, Jiao Meng, Antony K. Chen, Pier Lorenzo Puri, Meihong Chen, and Dahai Zhu*. Long non-coding RNA Linc-RAM enhances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by interacting with MyoD. Nat Commun. 2017. Jan 16;8:14016.
        2)      Lili Zhai, Rimao Wu, Wanhong Han, Yong Zhang* and Dahai Zhu*. miR-127 promotes myogenic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targetingS1PR3. Cell Death Dis. 2017. Mar 30;8(3):e2707. doi: 10.1038/cddis.2017.128.
        3)      Haixue Jia#, Yixia Zhao#, Tingting Li, Yong Zhang*, Dahai Zhu*. miR-30e is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myostatin in skeletal muscle and is functionally related to fiber-type composition.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17. Mar 17:1-8. doi: 10.1093/abbs/gmx019. [Epub ahead of print]
        4)      Yue Fan, Ying Zhang, Rimao Wu, Xingming Chen, Yong Zhang*, Xiaowei Chen*, Dahai Zhu. miR-431 is involved in regulating cochlear function by targeting Eya4. BBA -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2016 Nov;1862(11):2119-2126. doi: 10.1016/j.bbadis.2016.08.015. Epub 2016 Aug 19.
        5)      Ping Zeng, Wanhong Han, Changyin Li, Hu Li, Dahai Zhu, Yong Zhang*, Xiaohong Liu*. miR-378 attenuates muscle regeneration by delaying satellite cell act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mice.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16 Sep;48(9):833-9. doi: 10.1093/abbs/gmw077. Epub 2016 Aug 25.
        6)      Yong Zhang, Changyin Li, Hu Li, Yipeng Song, Yixia Zhao, Lili Zhai, Haixia Wang, Ran Zhong, Huiru Tang, and Dahai Zhu*. miR-378 Activates the Pyruvate-PEP Futile Cycle and Enhances Lipolysis to Ameliorate Obesity in Mice. EBioMedicine. 2016. Mar 11;5:93-104.
        7)      Xiaoting Zou, Jiao Meng, Li Li, Wanhong Han, Changyin Li, Ran Zhong, Xuexia Miao, Jun Cai, Yong Zhang* and Dahai Zhu*. Acetoacetate accelerates muscle regeneration and ameliorates muscular dystrophy in mice. J Biol Chem. 2016 Jan 29;291(5):2181-95. Epub 2015 Dec 8.
        8)      Rimao Wu, Hu Li, Lili Zhai, Xiaoting Zou, Jiao Meng, Ran Zhong, Changyin Li, Haixia Wang, Yong Zhang*, Dahai Zhu*. MicroRNA-431 accelerates muscle regeneration and ameliorates muscular dystrophy by targeting Pax7 in mice. Nat Commun. 2015 Jul 7;6:7713. doi: 10.1038/ncomms8713.
        9)      He Cheng, Audi Wang, Jiao Meng, Yong Zhang, Dahai Zhu*. Enhanced metastasis in RNF13 knockout mice is mediated by a reduction in GM-CSF levels. Protein & Cell, 2015 Oct;6(10):746-56.
        10)      Rimao Wu, Hu Li, Tingting Li, Yong Zhang*, Dahai Zhu*. Myostatin regulates miR-431 expression via the Ras-Mek-Erk signaling pathwa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5 May 29;461(2):224-9. doi: 10.1016/j.bbrc.2015.03.150. Epub 2015 Apr 11.
        11)      Jiao Meng, Xiaoting Zou, Rimao Wu, Ran Zhong, Dahai Zhu* and Yong Zhang*. Accelerated Regener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in RNF13-Knockout Mice is Mediated by Macrophage-Secreted IL-4/IL-6. Protein & Cell, 2014 Mar;5(3):235-247.
        12)      Yong Liu, He Cheng, Yuchang Zhou, Yushan Zhu, Rui Bian, Yuewen Chen, Changyin Li, Qi Ma, Qiaoxia Zheng, Yong Zhang, Haijing Jin, Xiaohui Wang, Quan Chen, Dahai Zhu*. Myostatin induces mitochondrial metabolic alteration and typical apoptosis in cancer cells. Cell Death Dis. 2013 Feb 14;4:e494.
        13)      Qiang Zhang, Yanfeng Li, Lei Zhang, Nan Yang, Jiao Meng, Pingping Zuo, Yong Zhang, Jie Chen, Li Wang, Xiang Gao, Dahai Zhu*. E3 ubiquitin ligase RNF13 involves spatial learning and assembly of the SNARE complex. Cell Mol Life Sci. 2013 Jan;70(1):153-65. Epub 2012 Aug 14
        14)      Yao Song, Jialin Xu, Yanfeng Li, Chunshi Jia, Xiaowei Ma, Lei Zhang, Xiaojie Xie, Yong Zhang, Xiang Gao, Youyi Zhang, Dahai Zhu*. Cardiac Ankyrin Repeat Protein Attenu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by Inhibition of ERK1/2 and TGF-b Signaling Pathways. PLoS One. 2012;7(12):e50436. Epub 2012 Dec 5.
        15)      Tingting Li, Suya Wang, Rimao Wu, Xueya Zhou, Dahai Zhu*, Yong Zhang*. Identification of long non-protein coding RNAs in chicken skeletal muscle using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Genomics, 2012 May;99(5):292-8. Epub 2012 Feb 20.
 
        5. 課題組近5年專利
        1)      肌肉生長抑制素在制備抗腫瘤藥物中的應用;發(fā)明人:邊睿,趙相軒,劉泳,朱大海,陳佺;專 利 號:ZL 2006 1 0089106.9
        2)      一個人指環(huán)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發(fā)明人:張強,孟云霄,張蕾,王鵬,陳杰,劉彤華,朱大海;專 利 號:ZL 2006 1 0112480.6
        3)      miR-431在制備治療肌肉疾病的藥物中的用途;發(fā)明人:朱大海,武日茂,翟麗麗,張勇;專 利 號:ZL 2014 1 0496029.3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基礎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0)不區(qū)分研究方向
招生人數: 21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1)生理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1)生理學
④(822)細胞生物學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2)遺傳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2)遺傳學
④(822)細胞生物學
備  注:
專業(yè)名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專業(yè)代碼:071010
招生計劃:27人
實際復試人數:42人(含退役大學生士兵計劃1人,計劃單列)
考生編號 初試成績 復試成績 入學總成績 排名 結果 擬錄取所院 備注
100231370206173 414 87.79 85.30 1 擬錄取 待定  
100231120706037 414 81.64 82.22 2 擬錄取 待定  
100231220706135 367 87.5 80.45 3 擬錄取 待定  
100231430406218 352 86.2 78.3 4 擬錄取 待定  
100231514606253 344 83.1 75.95 5 擬錄取 待定  
100231531506277 333 84.3 75.45 6 擬錄取 待定  
100231621206285 369 75.88 74.84 7 擬錄取 待定  
100231210106110 359 77.5 74.65 8 擬錄取 待定  
100231370606180 388 70.8 74.2 9 擬錄取 待定  
100231112306016 321 83.45 73.83 10 擬錄取 待定  
100231210106108 371 73.3 73.75 11 擬錄取 待定  
100231531106272 347 77.9 73.65 12 擬錄取 待定  
100231210106103 353 72.2 71.4 13 擬錄取 待定  
100231210106105 376 67.25 71.23 14 擬錄取 待定  
100231152506091 335 75.05 71.03 15 擬錄取 待定  
100231131006054 368 68.15 70.88 16 擬錄取 待定  
100231112306020 318 78 70.8 17 擬錄取 待定  
100231130606050 341 73.25 70.73 18 擬錄取 待定  
100231413706206 340 72.18 70.09 19 擬錄取 待定  
100231112306021 312 76.8 69.6 20 放棄    
100231211006121 315 75.85 69.43 21 擬錄取 待定  
100231330106159 338 70.85 69.23 22 擬錄取 待定  
100231410106195 330 71.9 68.95 23 擬錄取 待定  
100231112306015 318 74.1 68.85 24 擬錄取 待定  
100231230806142 306 75.06 68.13 25 擬錄取 待定  
100231210106104 346 67.05 68.13 26 擬錄取 待定  
100231531106271 320 72.13 68.07 27 擬錄取 待定  
100231210106102 344 66.5 67.65 28 擬錄取 待定  
100231531106270 304 74.35 67.57 29 不錄取    
100231412506204 342 66.6 67.5 30 不錄取    
100231330606160 331 68.45 67.33 31 不錄取    
100231152306089 346 65.23 67.22 32 不錄取    
100231531106273 305 72.42 66.71 33 不錄取    
100231212006132 341 64.4 66.3 34 不錄取    
100231140106062 321 66.7 65.45 35 不錄取    
100231220606134 320 65.65 64.83 36 不錄取    
100231531106268 296 68.05 63.63 37 不錄取    
100231502006237 310 61.29 61.65 38 不錄取    
100231211006120 284 66.2 61.5 39 不錄取    
100231371306188 294 59.51 59.15 40 不錄取    
100231112306018 283 60.9 58.75 41 不錄取    
100231230806143 320 74.3 69.15   擬錄取 待定 退役大學生士兵計劃


申請人對招生環(huán)節(jié)有異議的,可在十個工作日內向研究生招生處電話或書面提起申訴。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研究生招生處聯(lián)系電話:010-69155957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監(jiān)督電話:010-65133072
北京教育考試院監(jiān)督電話:010-82837456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
所屬學院:輸血研究所(成都)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方向(學術型)
招生人數: 1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1)生理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1)生理學
④(822)細胞生物學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2)遺傳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2)遺傳學
④(822)細胞生物學
備  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基礎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招生人數: 28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622遺傳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
備  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招生人數: 1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622遺傳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
備  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阜外醫(yī)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招生人數: 8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621生理學或622遺傳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或822細胞生物學
備  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0] 學術學位

專業(yè)信息

所屬院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7]理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10]生物學

專業(yè)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2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招生人數: 1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622遺傳學
④821生物化學(自命題)
備  注:

基本信息

專業(yè)名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專業(yè)代碼:071010     門類/類別:理學     學科/類別:生物學

專業(yè)介紹

山西醫(yī)科大學為例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簡介(山西醫(yī)科大學)  
 
一、學科名稱及學科代碼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代碼071010)
二、學科帶頭人
牛勃,男,1959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畢業(yè)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獲博士學位。1997年被山西省教育廳授予學科帶頭人。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共50余篇。出版專著(譯著等)2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承擔國家“863”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6 項。
三、學科研究方向簡介
1、以基因工程標準化表達體系\生物診療體系為基礎的應用研究:自1993年開始研究細胞治療體系和基因工程標準化表達體系,先后表達了IL-2、hHGF、PF4、hPK-5、Anqi蝰蛇毒素等9種細胞因子和多肽。并建立串聯(lián)表達、小分子多肽表達、半人工化表達、基因工程抗體表達等體系。完成了“肝細胞特異性表達體系的構建及腫瘤特異性表達體系的研究”、“LAK細胞及TIL細胞的制備及臨床應用”及“鉑樂寧新藥臨床前研究”等10項省部級成果。
2、大腸癌發(fā)病狀況與基因分型、早期診斷的研究:從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功能出發(fā),應用現(xiàn)代生物信息學和結構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方法,系統(tǒng)研究大腸癌發(fā)病的分子機制,通過基因芯片、SNP等技術,研究導致大腸癌轉移的分子機制,從黏附、水解及新生血管生成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新生物大分子對腫瘤細胞信號轉導的調控作用;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3種在大腸癌轉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新基因,課題組正在繼續(xù)研究這些基因的生物學功能。
3、重大遺傳疾病的功能基因組學:結合發(fā)育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利用基因組學的基本技術,從神經管畸形的視角研究人神經管發(fā)育的過程。重點解決的科學問題是識別重要出生缺陷的分子發(fā)病機制,進一步開發(fā)出生缺陷的一級預防措施和其他相關出生缺陷的早期篩查和干預方法;建立出生缺陷的家系資源庫及一些常見出生缺陷疾病的基因及分子機制研究。
四、學科近幾年取得的成績
本學科始創(chuàng)于1949年,1984年開始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1989年被評為國務院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99年被山西省教委批準為山西省重點學科,2000年被國家科委批準為國家“863”計劃試驗基地,2004年被授予山西省高等學校示范性實驗室。擁有國家科委火炬計劃山西開發(fā)區(qū)生物技術開放實驗室,山西省生命科學硅谷研發(fā)中心,山西省新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北方生物診療中心等科學和研究中心。培養(yǎng)研究生45多人,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4人,目前在讀碩士研究生1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人。五年來承擔包括國家“863”、“973”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計劃在內的各級各類課題30余項。近年來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20多項,科技項目鑒定8項,獲發(fā)明專利5項,14項省部級研究成果。有8項成果進行了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在國內外雜志發(fā)表科研論文350余篇,其中1篇被SCI收錄,3篇被EI收錄,20多篇被Medline收錄。主編、參編全國教材3本,專著5本。

專業(yè)點分布

解放軍醫(yī)學院 北京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首都醫(yī)科大學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北京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農業(yè)大學 北京林業(yè)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科學院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大學 河北醫(yī)科大學 河北農業(yè)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師范大學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山西醫(yī)科大學 山西大學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大連大學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海洋大學 沈陽藥科大學 大連醫(yī)科大學 中國醫(yī)科大學 沈陽農業(yè)大學 錦州醫(yī)科大學 延邊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農業(yè)大學 吉林大學 北華大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 黑龍江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東北林業(yè)大學 東北農業(yè)大學 牡丹江師范學院 牡丹江醫(yī)學院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海軍軍醫(yī)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師范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揚州大學 蘇州大學 東南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江蘇師范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南京大學 徐州醫(yī)科大學 南京醫(yī)科大學 南京農業(yè)大學 江蘇大學 南京林業(yè)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中國計量大學 寧波大學 浙江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浙江工業(yè)大學 溫州大學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yè)大學 安徽農業(yè)大學 安徽醫(yī)科大學 皖南醫(yī)學院 阜陽師范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醫(yī)科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福州大學 華僑大學 廈門大學 江西農業(yè)大學 煙臺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農業(yè)大學 青島農業(yè)大學 濰坊醫(yī)學院 山東師范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農業(yè)大學 河南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師范大學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長江大學 華中農業(yè)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湖南農業(yè)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南方醫(yī)科大學 中山大學 華南農業(yè)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廣州醫(yī)科大學 廣東醫(yī)科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汕頭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醫(yī)科大學 廣西大學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醫(yī)科大學 陸軍軍醫(yī)大學 西南大學 四川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yè)大學 四川師范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貴州師范大學 遵義醫(yī)學院 貴州醫(yī)科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昆明醫(yī)科大學 西南林業(yè)大學 云南農業(yè)大學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大學 空軍軍醫(yī)大學 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師范大學 延安大學 陜西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 寧夏大學 石河子大學 新疆農業(yè)大學 塔里木大學 新疆醫(yī)科大學

專業(yè)院校排名

0710 生物學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共 91 所,本次參評75 所;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 也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 161 所(注: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學校代碼排列)
序號 學校代碼 學校名稱 評選結果
1 10001 北京大學 A+
2 10003 清華大學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A+
4 10019 中國農業(yè)大學 A
5 10284 南京大學 A
6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A
7 10486 武漢大學 A
8 10504 華中農業(yè)大學 A
9 10055 南開大學 A-
10 10200 東北師范大學 A-
11 10246 復旦大學 A-
12 10335 浙江大學 A-
13 10384 廈門大學 A-
14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A-
15 10558 中山大學 A-
16 10610 四川大學 A-
17 10025 首都醫(yī)科大學 B+
18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B+
19 10028 首都師范大學 B+
20 10183 吉林大學 B+
21 10247 同濟大學 B+
22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B+
23 10319 南京師范大學 B+
24 10422 山東大學 B+
25 10423 中國海洋大學 B+
26 10533 中南大學 B+
27 10559 暨南大學 B+
28 10673 云南大學 B+
29 1071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B+
30 10718 陜西師范大學 B+
31 10730 蘭州大學 B+
32 90032 第四軍醫(yī)大學 B+
33 10022 北京林業(yè)大學 B
34 10126 內蒙古大學 B
35 10159 中國醫(yī)科大學 B
36 10161 大連醫(yī)科大學 B
37 10225 東北林業(yè)大學 B
38 10226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 B
39 10364 安徽農業(yè)大學 B
40 10389 福建農林大學 B
41 10475 河南大學 B
42 10476 河南師范大學 B
43 10511 華中師范大學 B
44 10512 湖北大學 B
45 10537 湖南農業(yè)大學 B
46 10542 湖南師范大學 B
47 10635 西南大學 B
48 10697 西北大學 B
49 10075 河北大學 B-
50 10086 河北農業(yè)大學 B-
51 10094 河北師范大學 B-
52 10108 山西大學 B-
53 10114 山西醫(yī)科大學 B-
54 10264 上海海洋大學 B-
55 10346 杭州師范大學 B-
56 10394 福建師范大學 B-
57 10403 南昌大學 B-
58 10445 山東師范大學 B-
59 10561 華南理工大學 B-
60 10574 華南師范大學 B-
61 10593 廣西大學 B-
62 10626 四川農業(yè)大學 B-
63 10657 貴州大學 B-
6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學 B-
65 10089 河北醫(yī)科大學 C+
66 10141 大連理工大學 C+
67 10165 遼寧師范大學 C+
68 10193 吉林農業(yè)大學 C+
69 10251 華東理工大學 C+
70 10270 上海師范大學 C+
71 10343 溫州醫(yī)科大學 C+
72 10345 浙江師范大學 C+
73 10370 安徽師范大學 C+
74 10532 湖南大學 C+
75 10538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C+
76 10560 汕頭大學 C+
77 10611 重慶大學 C+
78 10755 新疆大學 C+
79 11065 青島大學 C+
80 11117 揚州大學 C+
81 10065 天津師范大學 C
82 10145 東北大學 C
83 10184 延邊大學 C
84 10212 黑龍江大學 C
85 10213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C
86 10231 哈爾濱師范大學 C
87 10280 上海大學 C
88 10285 蘇州大學 C
89 10320 江蘇師范大學 C
90 10338 浙江理工大學 C
91 10341 浙江農林大學 C
92 10356 中國計量大學 C
93 10357 安徽大學 C
94 10459 鄭州大學 C
95 10466 河南農業(yè)大學 C
96 10674 昆明理工大學 C
97 10005 北京工業(yè)大學 C-
98 10140 遼寧大學 C-
99 10160 錦州醫(yī)科大學 C-
100 10166 沈陽師范大學 C-
101 10289 江蘇科技大學 C-
102 10299 江蘇大學 C-
103 10359 合肥工業(yè)大學 C-
104 10366 安徽醫(yī)科大學 C-
105 10386 福州大學 C-
106 10524 中南民族大學 C-
107 10619 西南科技大學 C-
108 10637 重慶師范大學 C-
109 10681 云南師范大學 C-
110 10699 西北工業(yè)大學 C-
111 10749 寧夏大學 C-
112 11075 三峽大學 C-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0710 生物學排名: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共 91 所,本次參評75 所;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 也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 161 所(注: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學校代碼排列)
序號 學校代碼 學校名稱 評選結果
1 10001 北京大學 A+
2 10003 清華大學 A+
3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A+
4 10019 中國農業(yè)大學 A
5 10284 南京大學 A
6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A
7 10486 武漢大學 A
8 10504 華中農業(yè)大學 A
9 10055 南開大學 A-
10 10200 東北師范大學 A-
11 10246 復旦大學 A-
12 10335 浙江大學 A-
13 10384 廈門大學 A-
14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A-
15 10558 中山大學 A-
16 10610 四川大學 A-
17 10025 首都醫(yī)科大學 B+
18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B+
19 10028 首都師范大學 B+
20 10183 吉林大學 B+
21 10247 同濟大學 B+
22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B+
23 10319 南京師范大學 B+
24 10422 山東大學 B+
25 10423 中國海洋大學 B+
26 10533 中南大學 B+
27 10559 暨南大學 B+
28 10673 云南大學 B+
29 1071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B+
30 10718 陜西師范大學 B+
31 10730 蘭州大學 B+
32 90032 第四軍醫(yī)大學 B+
33 10022 北京林業(yè)大學 B
34 10126 內蒙古大學 B
35 10159 中國醫(yī)科大學 B
36 10161 大連醫(yī)科大學 B
37 10225 東北林業(yè)大學 B
38 10226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 B
39 10364 安徽農業(yè)大學 B
40 10389 福建農林大學 B
41 10475 河南大學 B
42 10476 河南師范大學 B
43 10511 華中師范大學 B
44 10512 湖北大學 B
45 10537 湖南農業(yè)大學 B
46 10542 湖南師范大學 B
47 10635 西南大學 B
48 10697 西北大學 B
49 10075 河北大學 B-
50 10086 河北農業(yè)大學 B-
51 10094 河北師范大學 B-
52 10108 山西大學 B-
53 10114 山西醫(yī)科大學 B-
54 10264 上海海洋大學 B-
55 10346 杭州師范大學 B-
56 10394 福建師范大學 B-
57 10403 南昌大學 B-
58 10445 山東師范大學 B-
59 10561 華南理工大學 B-
60 10574 華南師范大學 B-
61 10593 廣西大學 B-
62 10626 四川農業(yè)大學 B-
63 10657 貴州大學 B-
64 10698 西安交通大學 B-
65 10089 河北醫(yī)科大學 C+
66 10141 大連理工大學 C+
67 10165 遼寧師范大學 C+
68 10193 吉林農業(yè)大學 C+
69 10251 華東理工大學 C+
70 10270 上海師范大學 C+
71 10343 溫州醫(yī)科大學 C+
72 10345 浙江師范大學 C+
73 10370 安徽師范大學 C+
74 10532 湖南大學 C+
75 10538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C+
76 10560 汕頭大學 C+
77 10611 重慶大學 C+
78 10755 新疆大學 C+
79 11065 青島大學 C+
80 11117 揚州大學 C+
81 10065 天津師范大學 C
82 10145 東北大學 C
83 10184 延邊大學 C
84 10212 黑龍江大學 C
85 10213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C
86 10231 哈爾濱師范大學 C
87 10280 上海大學 C
88 10285 蘇州大學 C
89 10320 江蘇師范大學 C
90 10338 浙江理工大學 C
91 10341 浙江農林大學 C
92 10356 中國計量大學 C
93 10357 安徽大學 C
94 10459 鄭州大學 C
95 10466 河南農業(yè)大學 C
96 10674 昆明理工大學 C
97 10005 北京工業(yè)大學 C-
98 10140 遼寧大學 C-
99 10160 錦州醫(yī)科大學 C-
100 10166 沈陽師范大學 C-
101 10289 江蘇科技大學 C-
102 10299 江蘇大學 C-
103 10359 合肥工業(yè)大學 C-
104 10366 安徽醫(yī)科大學 C-
105 10386 福州大學 C-
106 10524 中南民族大學 C-
107 10619 西南科技大學 C-
108 10637 重慶師范大學 C-
109 10681 云南師范大學 C-
110 10699 西北工業(yè)大學 C-
111 10749 寧夏大學 C-
112 11075 三峽大學 C-

數據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   

 2007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全國排名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1 北京大學 A+ 12 華中農業(yè)大學 A 23 湖南師范大學 A
2 武漢大學 A+ 13 蘭州大學 A 24 華東理工大學 A
3 清華大學 A+ 14 同濟大學 A 25 大連理工大學 A
4 浙江大學 A+ 15 南京大學 A 26 暨南大學 A
5 復旦大學 A+ 16 山東大學 A 27 大連醫(yī)科大學 A
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A+ 17 四川大學 A 28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A
7 吉林大學 A+ 18 華南農業(yè)大學 A 29 東北師范大學 A
8 華中科技大學 A 19 廈門大學 A 30 南開大學 A
9 中山大學 A 20 西南大學 A 31 北京師范大學 A
10 上海交通大學 A 21 汕頭大學 A      
11 中國農業(yè)大學 A 22 中南大學 A      
 
B+等(46個):南京農業(yè)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方醫(yī)科大學、四川農業(yè)大學、東北農業(yè)大學、河北醫(yī)科大學、山西大學、山東農業(yè)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哈爾濱醫(yī)科大學、東北林業(yè)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湖北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南京醫(yī)科大學、云南大學、內蒙古大學、東南大學、石河子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天津大學、江南大學、南京林業(yè)大學、上海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南昌大學、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徐州醫(yī)學院、黑龍江大學、廣東醫(yī)學院、湖南農業(yè)大學、云南農業(yè)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北大學、東華大學、湖南大學、蘇州大學、江蘇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廣西醫(yī)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醫(yī)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山西農業(yè)大學、華中師范大學
 
 
B等(47個): 福建師范大學、首都醫(yī)科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吉林農業(yè)大學、遼寧大學、青島農業(yè)大學、鄭州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新疆農業(yè)大學、安徽大學、河北農業(yè)大學、浙江工業(yè)大學、江西農業(yè)大學、深圳大學、廣西大學、河北大學、寧波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大連大學、遼寧醫(yī)學院、安徽醫(yī)科大學、山西醫(yī)科大學、貴州大學、福州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南華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沈陽農業(yè)大學、中國醫(yī)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新疆醫(yī)科大學、河南師范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佳木斯大學、寧夏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揚州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昆明醫(yī)學院、廣西民族學院
 
 
C等(31個):名單略
 
    2015-2016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全國排名
排 名
學校名稱
星 級
開此專業(yè)學校數
1 北京大學 5★ 202
2 復旦大學 5★ 202
3 中山大學 5★ 202
4 上海交通大學 5★ 202
5 武漢大學 5★ 202
6 南京大學 5★ 202
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5★ 202
8 浙江大學 5★ 202
9 四川大學 5★ 202
10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5★ 202
11 中國農業(yè)大學 5★ 202
12 吉林大學 4★ 202
13 清華大學 4★ 202
14 華中農業(yè)大學 4★ 202
15 華中科技大學 4★ 202
16 山東大學 4★ 202
17 南開大學 4★ 202
18 廈門大學 4★ 202
19 華東理工大學 4★ 202
20 華東師范大學 4★ 202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609)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815)有機化學 或(818)物理化學
(注:以上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各院校在考試科目中也有所不同)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參考書:
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參考書與指定教材為:876 生物化學
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酶、糖代謝、生物氧化、脂類代謝、蛋白質降解和氨基酸代謝、核酸降解和核苷酸代謝、DNA生物合成及損傷的修復、RNA生物合成、蛋白質生物合成、物質代謝的相互聯(lián)系和調節(jié)控制。
651 細胞生物學(A)
細胞基本知識、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細胞膜的化學組成、結構、功能、物質跨膜運輸、細胞信號轉導、細胞內膜系統(tǒng)、細胞的能量轉換、細胞核和染色體、細胞骨架、細胞增殖及其調控、細胞分化及其調控、細胞衰老與凋亡、癌細胞、干細胞。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研究生就業(yè):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就業(yè)前景分析:
(1)隨著生命科學與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具有高技術的生物學相關專業(yè)人才短缺。
生物科學成為科學發(fā)展的前沿,媒體宣傳的熱點,商業(yè)投資的方向,公共關心的話題。重視生物學,發(fā)展生物學,依托生物學,已經成為政府決策部門以及科學領域中的關注的焦點。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與技術,以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為核心,圍繞國家與地區(qū)發(fā)展目標開展生物工程與技術的科學研究及產業(yè)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和方法不斷為生命科學各領域廣泛運用,使其越來越成為生命科學各領域研究的基礎,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發(fā)展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相關的專業(yè)性人才短缺,會有更好的就業(yè)前景。
(2)學科的重要性決定了此學科未來的就業(yè)前景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xiàn)象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學科,是其它醫(yī)學基礎學科發(fā)展的基石。由于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向醫(yī)學基礎各學科的滲透,從而不斷產生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因此,分子生物學已成為當代生命科學發(fā)展的主流,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它將是生命科學乃至自然科學領域內的核心科學之一。特別是基因組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后基因組學時代,通過功能基因組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的研究,對基因、細胞、遺傳、發(fā)育、進化和腦功能的探索正在形成一條主線,隨之而來的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結構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系統(tǒng)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也將在生命科學中成為重要角色,而實現(xiàn)這一系列研究需要大量的專業(yè)知識人才,因此為此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提供了較多的就業(yè)機會。
 

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研分數線、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報錄比、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研群、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學姐微信、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研真題、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專業(yè)目錄、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排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保研、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公眾號、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研信息或資源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之家公眾號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 推薦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研究生學姐微信


加學姐微信,獲免費答疑,進考研群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研網由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研究生維護,發(fā)布最新的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還提供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研究生1對1輔導和考研真題等服務,有問題請加微信溝通。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yè)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yè)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lián)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購買指南 發(fā)貨信息 關于我們 - 研究生兼職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