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導師:呂洪波

發(fā)布時間:2021-10-06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導師:呂洪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導師:呂洪波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導師:呂洪波 正文


  呂洪波,中國石油大學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地球科學系教授。
  男,1957年10月生于赤峰。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鈾礦地質與地球化學專業(yè),1985年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構造地質專業(yè)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1998年底在職博士畢業(yè)。
  1985.7—1999.9年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先后任助教(1985—1987)、講師(1987—1993)、副教授(1993—1999)。
  1994.3—1995.11:蘇丹喀土穆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國國家教委派遣援非任教)。
  1999.9—2002.9:移居加拿大工作并學習。
  2002年09月起長期受聘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任地球科學系教授。

  聯(lián)系方式:
  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長江西路66號(郵編:266555)。
  中國石油大學 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地球科學系
  電話:0532-86985001
  Email: hongbolu (at) upc.edu.cn; luhongbogeo(at)163.com
   
  一、教學工作
  主講課程(2002年以來):
  《地球科學概論》(2004—2010級地質學專業(yè)本科生,雙語);
  《專業(yè)英語》(2004—2007級地質學專業(yè)本科生);
  《地質學基礎》(2007—2009級巴基斯坦留學生,英語授課);
  《板塊構造與沉積作用》(2004—2010級地質學研究生,雙語);
  《基礎地質野外實習》、《魯東地質綜合實習》、《綜合地質實習》等(2002年起每年暑假)。
  此外,還先后主講《構造地質學》(2005級地球物理學)、《海洋地質學》(2001級海洋船舶工程,雙語)、《海洋地質學》(2007級海洋地質學專業(yè)研究生,雙語)等課程。
   
  教學研究論文:
  呂洪波,2006,在高校低年級實施雙語教學的體會。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Z1:127—130。
  呂洪波,2007,編寫《地球科學概論》雙語教材的體會。教育理論與實踐,27(2007年全國雙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90—192。
  呂洪波,2009,論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的探索。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Z:139—141。
   
  出版教材:
  呂洪波,2006,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高等學校雙語教材)。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東營,367頁。
   
  二、學術研究
  先后在下?lián)P子地區(qū)、滇黔桂地區(qū)、阿爾金地區(qū)、青藏高原、內蒙古西部、赤峰、遼西、冀東北、山東等地進行過沉積盆地構造演化研究以及第四紀冰川地貌研究。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加拿大西海岸進行過多次野外實地考察。參與完成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橫向石油地質課題6項,其他課題5項,已發(fā)表論文50多篇。
   
  近期研究領域:
  1.構造地質學:目前主要從事軟沉積物構造變形研究,將構造地質學與沉積學緊密結合起來,先后發(fā)現(xiàn)并命名了同沉積擠壓構造和同沉積布丁構造,探討了不同板塊背景下的震積巖,并將這些構造分別與擠壓和伸展背景下的盆地演化階段聯(lián)系起來。
  2.沉積學與沉積盆地構造演化研究:利用前積層、垂直縫合線、震積液化脈等構造、地震剖面、碎屑巖物質組成等綜合探討沉積環(huán)境與盆地構造演化。先后在遼西、河北、山東等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進行多次野外地質考察,在山東新泰地區(qū)野外識別出下古生界含油碳酸鹽巖。主持并參與多項基礎石油地質研究課題。
  3.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地貌研究:五年來對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的花崗巖高山區(qū)進行了詳細的野外考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獨特的第四紀冰川剝蝕地貌。明確指出:中國東部曾經存在過第四紀大陸冰川,其南界至少曾經達到北緯36o以南。這一認識打破了近年來地學界“中國東部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壟斷論點。通過對青島地區(qū)海岸山脈的詳細考察,提出了膠州灣的冰川剝蝕成因說。目前已經在中國第四紀學界形成自己的特色!
  4. 近年來參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公園推廣研究中心多項地質公園考察與研究項目,為中國地質公園建設和地學科普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兩次野外考察太行山黎城段,在元古宙地層中識別出多種特殊的痕跡化石和重要的沉積構造,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與華北地區(qū)沉積環(huán)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在黑龍江伊春地區(qū)考察了紅星地質公園,為玄武巖石海的成因機制提供了科學的解釋;通過對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考察,為其“火山彈”與“噴氣錐”景點的命名提供了科學的更正建議。
   
  在研課題:
  1.《白云鄂博礦床成礦構造環(huán)境及礦田構造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合作(2011—2014)。
  2.《冀北、遼西地區(qū)陸相侏羅—白堊系地層對比》,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xiàn)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2008—2011)。
  3.《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地貌研究》,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8—2011)。
   
  科學研究論文(2003年以來):
   
  第一作者論文:
  呂洪波,章雨旭,王俊,2010,北京延慶白龍?zhí)侗唤沂緸橐痪扌蜕焦葔匮ā5刭|論評,56(6):885—887。
  呂洪波,任曉輝,許民,歐陽江城,2010,再論山脊壺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與施雅風院士商榷。地質論評,56(5):693—702。
  呂洪波,2009,魯西古生代碳酸鹽巖中的垂直縫合線及其在華北板塊構造演化中的意義。地質論評,55(4):473—483。
  呂洪波,章雨旭,2008,壺穴、鍋穴、冰臼、巖臼等術語的辨析與使用建議。地質通報,27(6):917—922。
  呂洪波,朱曉青,楊超,黃蝶芳,張成鳳,張林,2008,山東新泰野外露頭發(fā)現(xiàn)下古生界含油碳酸鹽巖。地質論評,54(2):252,277。
  呂洪波,任曉輝,許民,歐陽江城,2008,壺穴差異風化或風蝕作用成因質疑。地質論評,54(2):192—198。
  Lu Hongbo, Yan Shiyong, and Zhang Yue, 2007, Quaternary glacio-erosional landforms in Laoshan Mountain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Jiaozhou Bay, Qingdao, east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5 (2): 139—148.
  呂洪波,2007,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中“火山彈”與“噴氣錐”景點定名商榷。地質論評,53(3):383—388。
  LU Hongbo, ZHANG Yuxu, ZHANG Qiling, XIAO Jiafei, 2006, Earthquake-related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soft-sediments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basins’ tectonic evoluti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80 (5): 724—732. (Sci.收錄)
  呂洪波,任曉輝,楊超,2006,赤峰等地第四紀大陸冰川的地貌證據。地質論評,52(3):379-385。
  呂洪波,章雨旭,張綺玲,肖國望,2006,內蒙古白云鄂博東南黑腦包腮林忽洞群發(fā)現(xiàn)地震滑塌巖塊。地質論評52(2):163-169。
  呂洪波,楊超,2005,山東新泰青云山發(fā)現(xiàn)第四紀大陸冰川遺跡。地質論評,51(5):608。
  呂洪波,章雨旭,肖加飛,2004,貴州貞豐中三疊統(tǒng)關嶺組中Chirotherium—原始爬行類足跡研究。地質學報,78(4):468—474。
  呂洪波,章雨旭,夏邦棟,方中,周偉明,彭陽,吳智平,李偉,2003. 南盤江盆地中三疊統(tǒng)復理石中的同沉積擠壓構造----一類新的沉積構造的歸類、命名和構造意義探討。地質論評。49(5): 449-456.
   
  參與寫作的部分非第一作者論文:
  鄭元,呂洪波,章雨旭,王敏,孫闖,2009. 山西黎城中元古代砂巖層面多種痕跡特征及成因初析。地質論評,55(1):1—9.(共同研究與執(zhí)筆)。
  章雨旭,呂洪波,張綺玲,喬秀夫,2005. 微晶丘成因新認識。地球科學進展,20(6):693—700.(共同研究與執(zhí)筆)。
  吳智平,李偉,鄭德順,呂洪波,2004.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斷裂發(fā)育及其形成機制分析。高校地質學報,10(3):405—417.(參與構造演化模型討論,但未執(zhí)筆)。
  Zhong Jianhua, Wen Zhifeng, Wang Guanmin, Wang Xibin, Lu Hongbo, Shen Xiaohua, 2004. Air-discharge pits o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lain. Sedimentary Geology, 170 (2004): 1—20.(主要負責英文稿件修改)。
  任曉輝,呂洪波,2004. 赤峰紅山國家森林公園第四紀冰川遺跡初步論證。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總第69期):66。(共同進行野外考察,并參與修改論文)。
 ?。?008年非第一作者署名論文均未經本人同意,屬被剽竊或盜用署名,特此聲明)
   
  出版專著:
  章雨旭,楊占峰,張綺玲,柳建勇,呂洪波,姬智勇等,2009,白云鄂博礦床及北京西山微晶丘地質、地球化學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負責第三章:白云鄂博地區(qū)地質構造。參與該工作的還有碩士研究生王俊,為共同作者之一)
   
  三、近期獲獎:
  1. 主持并獨立講授課程《地球科學概論》(雙語)獲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首批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009年批準)。
  2. 獨立編寫的教材《地球科學概論》(雙語)獲得2008年山東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2009年公布)。
  3. 全國首屆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9)
  4. 東營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0—)
  5. 中國石油大學“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優(yōu)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2008)。
  6. 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三屆大學生科技節(jié)“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2008)。
  7. 第十一屆“挑戰(zhàn)杯”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2009)。
  8. 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度“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優(yōu)秀指導教師”(2009)。

  *如果發(fā)現(xiàn)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fā)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xù)隨時更新網頁或發(fā)布調劑信息??佳信删W站和APP流量巨大)聯(lián)系方式

添加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分數線、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報錄比、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姐微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真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專業(yè)目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排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保研、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公眾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信息或資源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本文來源:http://www.qiang-kai.com/zhongguoshiyou/daoshi_477105.html

推薦閱讀